海院师说(3)| 走出舒适区,才能不断前进——赵俊教授
“人其实都是有惰性的,很容易就会呆在自己舒适区走不出来,但是我们要克服这种惰性。”
——赵俊
赵俊,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就职于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环境遥感研究所。赵俊教授于201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南弗罗里大学海洋学院胡传明教授的科研团队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加入了阿联酋马斯达尔科学技术研究院(MIST),从事研究科学家的工作。目前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1)中国南海海域海洋遥感产品的验证和校正、区域算法的建立和优化等;(2)物理过程(如上升流、涡流等)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响应;(3)敏感性海洋生态系统(如海草、珊瑚)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4)海洋污染的遥感监测,例如赤潮、溢油等;(5)卫星遥感产品的业务化。

近期,海洋科学学院新闻中心对赵俊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简称“记”,赵俊教授简称“赵”,以下为采访记录:
记:您在13年曾加入马斯达尔科技学院(MIST)从事研究工作,您是从何处了解到该学院并决定前往阿联酋进行研究工作的呢?您在MIST的主要研究内容又有哪些呢?
赵: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来源非常丰富。我是在网上看到他们的招聘信息,也通过朋友对这个学院进行了多方面的了解。阿联酋地处中东,自然而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也非常好奇那里的风土人情。所以就毅然决然地去了。在这个学院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海洋环境观测和数值模拟以及陆地环境遥感。阿联酋靠近波斯湾,每年都有周期性的赤潮爆发和频繁的溢油现象的发生,同时PM2.5含量也挺高,遥感作为一种大时空跨度监测的手段,对海洋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记:除了曾在马斯达尔科技学院任职以外,您还曾在南弗罗里大学任职博士后,结合国内外的科研经历,您对出国留学有什么看法呢?
赵:目前国外的研究环境,科研经费预算不足是很多科研从业者面对的问题。而且很多同学出国读书所需要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但是到后面回国找工作时,可能竞争力并不如想象中的高。所以可能出国并不是一个值得盲目推崇的选择,当然如果能够在国外顶尖的名校就读的话,学到的东西也是非常多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现在的科研预算逐年增加,在国内做研究工作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
马斯达尔科技学院地理位置
位于波斯湾东南,由于沙漠的存在,PM2.5也是阿联酋的一大环境问题。但是不同于我国PM2.5的成分,在中东,PM2.5主要是由沙尘组成的。
记:据了解,您的研究工作大多是围绕海洋遥感进行的,那么当初您为什么要选择这一方向进行研究呢?您能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方向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吗?
赵:其实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是非常迷茫的,但是我自己会阅读一些专业方面的文献,后来导师刚好是做这个方向的,有项目的支持,再加上我自己曾经大量地阅读过文献,也对这个方向产生了兴趣。说起来还是兴趣使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遥感的应用其实非常广泛,所以国家对遥感应用也越来越重视。遥感的应用不仅局限于监测,还能够起到模型初始化、为其他学科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等作用。例如1月8日的东海桑吉号沉船事件中,必然会有原油溢出到海面上,那么这些海面浮油会飘到哪里去,就需要我们利用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跟踪,并结合数值模型,对海面浮油的漂移轨迹进行模拟,以达到一个生态评估的目的。整个卫星探测以及数据模拟的过程非常快捷,可能十几分钟就能得出一个模拟结果,但是在这之前建立这一整套系统的前期投入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记:在这些年的研究工作当中,您是否遇到过困扰以至于科研工作难以顺利展开的情况?或者是有没有特别值得您自豪或高兴激动的时候?
赵:从读博士开始,到现在大概有13年的科研工作经验了。在这个过程中困难肯定是有的。我还记得自己写的第一篇论文,一开始写了一篇中文的投到出版社,但是被拒了。然后心里肯定是不开心的嘛,但是又不甘心,于是又把它改成英文的投到国外的期刊上去,没想到居然就发表了,那当时就是很开心了。我认为遇到困难或者瓶颈的时候,比如在思考一个问题想了五六天都想不出什么头绪的时候,可以暂时把问题放下来,一天之后再回来看,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另外,在工作当中一定不能偷懒,人其实都是有惰性的,很容易就会呆在自己舒适区走不出来,但是我们要克服这种惰性。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反而要为自己有在进步而欣慰。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困境,说明你有在进步,不然做什么都没有挑战的话,说明你一直在原地踏步。
记:从新闻中心和海洋科学学院官网上,我们了解到您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体育活动。您认为体育运动和工作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赵:是的,工作之余,我会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调节状态。我个人比较喜欢打篮球,也会参加一些学院组织的体育活动。在办公室坐久了总是要出去运动一下才好。
记:您曾先后在美国、阿联酋都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这两个国家生活有哪些事情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与国内又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差异?
赵:做博士后的时候在美国,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自己没有车,去哪儿都不方便,而且美国的食物非常单调,从北往南就是各种不一样的Burger,哪有中国的美食多啊。后来终于有车了,我就经常到唐人街购买中国食品,这几年国外的求学经历,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哈哈)!而在阿联酋的话,感受最大的是当地居民对于宗教的那种虔诚的信仰。阿联酋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他们每天会定时祷告。这种由于宗教信仰形成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此外,就是在国外移动端支付的普及程度和国内是没办法比的,我一直到回国才用上了手机支付,一开始甚至有些不适应。
记:您在2017年7月来到中大工作,是什么让您选择了中大,选择了海洋科学学院呢?
赵:我与中大有很深的渊源。我的博士学位是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读的,和南校园就在一条街上,所以我对中大还算是比较熟悉。说起来我还到南校园的地环大楼上过课呢。我也很喜欢广州这座城市,在那里生活了5年,还是很有感情的。所以当时知道有“百人计划”时就到中大来工作了。至于为什么选择海洋科学学院那当然是专业对口了。
记:原来如此,不过您来到中大以后其实主要在珠海开展工作,与广州相比又是一座不一样的城市。您认为在珠海这座城市的生活体验是什么样的呢?
赵:这个问题非常好!珠海是一个人口密度不是很高的城市,空气质量也比较好,环境比较舒适,生活节奏也不像广州那么紧张。相比于广州,在珠海的生活让我感觉更舒适一些,所以现在我也算是在珠海这个城市落脚了。
记:老师您对未来的工作又有哪些方面的展望呢?
赵:还是希望在我们学院这个优秀的平台上真正切实地为科学做出一些贡献,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国家海洋科学人才后备军的培养添砖加瓦!

记:在这些年的研究中,您发表过许多论文,您觉得怎样的论文才算是优秀?写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写英文论文时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赵:写论文这个事情,首先你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要能过了自己的那一关。如果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写得很差的话又怎么能获得别人的认同?“优秀论文”也就更无从谈起。其次,一篇好论文应该是改出来的。拿我自己写论文的经验来说,我写一篇论文至少会修改七到八次以上。一篇论文写完了改完了,等过了一天又看,又继续改,改到自己满意为止。然后就可以交给导师,让导师提一下意见之类的,继续改。有时候会改得很崩溃,但是你还是要改好它。至于英文论文写作的话,2018年春季学期,我给物理海洋方向的同学开设了一门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我们很多同学受到以前英语学习经验的影响,在写作的时候会很注重语法,最先考虑的也是文章的语法问题。但是事实上不应该这样,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当中更应该注重的是文章的逻辑和内容,语法反而应该是我们最后一个要考虑的问题。
记:根据您自身的经历经验,您觉得从事物理海洋方向的研究,熟悉不同的编程语言、绘图系统是不是必须的呢?如果不能掌握,在该方向的研究会不会难以进行?对于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的同学们,您能分享一些学习的经验吗?
赵:做物理海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最好还是要有一些编程语言的基础,但是没有说特别地需要学习哪一种语言。因为在实际应用当中,只要能够运用得好就是好的语言,而且实际工作当中可能需要应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的情况,掌握好计算机技术是基本功。海洋科学涉及不同的研究方向,熟练地掌握一门或多门编程语言,会让你的工作效率更高。所以还是要掌握好基础技能,现在在学习某一门计算机语言的同学可能需要自己多下一些功夫了。
记:目前正是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审批的时间,您觉得这样的项目对于我们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赵:我认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对于锻炼大家的科研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学院对大家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要好好地把握这样机会。如果有机会,也很希望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这样的项目。
记:对于毕业季的师兄师姐,老师您是否可以给出一些有关于升学、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建议呢?
赵:无论是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首先是针对所有人都要经历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建议,这篇论文很重要,会跟着你一辈子,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可能有的同学会觉得写毕业论文和准备升学深造会有冲突,但是建议还是要学会协调时间,把这个论文做好。而若是选择出国的话,也要做好规划,例如必须提前准备好语言成绩等。

采访后记:在采访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赵俊老师说到的:当你遇到困难时,那是你走出舒适区开始进步的时候。舒适区,Safe Zone,一切顺顺当当、没有困难、很安全,但是永远原地踏步。辗转异国、扎根中大,赵俊老师一直在探索舒适区以外的发展可能,这大概就是一名严谨踏实的科研工作者的写照。
友情链接: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官网•赵俊老师个人主页:
http://marine.sysu.edu.cn/Teacher196.html
南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官网:
http://www.usf.edu/
采访| 王智娜、袁漫津
撰稿| 王智娜
摄影| 袁漫津
部分配图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