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海洋科学专业:扬帆起航、逐梦深蓝

       在全球化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海洋科学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其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科学教育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问题,还需要推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海洋科学学院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海洋科学人才,使他们具备解决未来海洋科学挑战的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我们依托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设立了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教育、跨学科学习项目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加强本科生科研训练,以及与研究生的紧密联动,形成团队合作的科研氛围。通过这样的教育模式,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作为未来海洋领域引领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专业简介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20年代的南海近岸渔业资源调查和西沙科学考察,学校一直重视海洋学科的发展,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了海洋学院,2016年5月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建成了包括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在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学四个二级学科方向上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海洋科学学院于2021年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2.0基地,是珠海校区唯一一个。海洋科学专业被列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点、广东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海洋科学学院被批准为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

 

       二、专业特色

       海洋科学专业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立足南海开发与安全,面向深海大洋,以培养海洋科学创新型人才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学生“三力”为抓手,为海洋强国建设打造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蓄水池。

       1.师资优势

       现有专任教师9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国资委长城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获得者1人,农业农村部神农学者青年英才1人,广东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2.平台优势

       学院依托2个国家级平台、3个省部级平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中山大学”号、“中山大学极地”号和“珠海云”等科考实习船,开展实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国家级平台: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持建设)、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

       省部级平台:教育部珠江口海洋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教育部深海远洋动力过程与环境生态效应创新引智基地、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

       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教学成果

       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

       省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海洋科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2018年)

       二等奖:海洋科学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2020年)、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建设(2022年)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海洋气象学》《海洋微生物学》

       集全院力量建设海洋科学专业系列教材,已出版23部,预计出版40余部,系列教材现已推广至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10余所涉海大学,拟推广至全国涉海高校和专业。《波谱分析教程(第三版)》获批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第二批)立项。

image-20240828190401-2

     

       三、课程体系

       1.“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

       基于海洋学科特色,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本科一年级按大类培养,学生接受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养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海洋科学理论基础;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按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四个方向分流,进行专业知识培养;三年级开始面向学术前沿和产业技术等不同需求,设置高品质选修模块以及实践能力训练课程,促进“研究学习和实践学习”,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推动升学深造。

 

        2. 分阶段、递进式的实验实习实践课程体系

         针对海洋科学属于交叉应用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分阶段、递进式的实验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强调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相结合。每年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等野外实习课程,强化学科融合,由验证式实验教学转变为设计性、探究性、研究性、综合性实验教学。

image-20240828190401-3

       

       3. “两早一全一联动”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

       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海洋科学进展》、《综合实验与实践》等课程,推动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形成了“两早一全一联动”模式。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指导老师尽早发布科研课题,大三学生100%全覆盖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并与研究生联动组建团队。将学生置于科学研究的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image-20240828190401-4

 

       四、学生发展与支持

       1.强基础,促“拔尖”,培养卓越海洋人才

        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学院大力开展“团藻促学计划”课程辅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通过毕业论文“方舟计划”,“薪火相传”学习经验分享会和“扬帆起航”升学就业指导经验分享会等促进学生学业职业发展,鼓励学生升学深造,帮助学生早日立足社会。

        针对“拔尖班”学生,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实现学生“一人一方案”和导师“一人一教案”,开设“拔尖班”特色课程,组织“拔尖班”学生在暑假登上“中山大学”号开展海洋科考实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其对科学问题自主追寻与探索的兴趣,鼓励有潜力的学生攻读研究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继续深造,日后成长为该领域的领军科学家。

image-20240828190401-5

       

       2.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院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深化五育并举,努力提升学生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每年举办海洋科技文化节、“海纳百川”模拟国际学术论坛、粤港澳台优秀海洋大学生夏令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素养和能力。实施 “海·阳体育计划”,组建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举办各类师生联合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改善学生精神面貌。实施“海·韵美育计划”,组建主持人队、舞蹈队、电声乐队、师生合唱队,开展日常训练和培训,举办美育讲座、草地音乐会、歌手大赛、迎新和毕业嘉年华等活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2023年学院50余名师生登上央视《音乐公开课》表演。运营“海精灵”协会,组建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团队,学生深入校内外开展“三下乡”、“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海洋科普宣教、海洋公益实践,以海洋科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智慧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学生在各方面学习实践和服务社会中增长才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五、培养成效

       大批海洋学子刻苦钻研追求卓越,投身海洋立志报国。学院本科毕业生深造率连续四年达75%以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有的潜心科研,有的扎根基层,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逐梦海洋新时代。大部分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或到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高校、科研机构就业,服务社会。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0年至今,学院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共100余篇,学生的学术水平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认可。2018级本科生谢奇玲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SCI学术论文,2020级“拔尖班”曹子阳同学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SCI学术论文。

        智渔时代团队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金奖和中山大学202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其中黄俊柔获得2022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百千万工程”项目“‘兴’有渔力——奔赴山海扎根一线,助力渔业养殖高质量发展”获评2023年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优秀品牌项目和优秀团队。

       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可再生能源优秀科技作品竞赛、高校大学生海洋与化学科技实践论坛、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术竞赛项目中获奖数十项。

        2021级韦杨琦馨获第27届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甲组女子佩剑个人项目亚军、甲组女子花剑团体项目季军,苏昶玮获甲组男子佩剑个人项目亚军;学院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山大学2022年和2023年“逸仙杯”篮球赛珠海校区冠军、2023年总决赛第三名;学院学生羽毛球队获2023年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院系赛冠军。

image-20240828191441-6image-20240828191441-7

 

image-20240828191441-8image-2024082819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