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子(464)| 我向往星辰大海——2018级本科生薛媛

发布人:刘文慧

        编者按:薛媛,中共预备党员,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本科生。2018-2019学年、2019-2020学年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中山大学一等奖学金,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两次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

 

        2018年,我以提前批第一志愿中山大学海洋科学或者第一批第一志愿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加入海科院这个大家庭。从那以后,我开始走进自己的海洋之旅。到今天,我的海洋之旅已走过了两年多,目前的我在上大三,回忆2年前的高考志愿,我很高兴当时的自己和我的父母,选择了让我现在感到非常有趣的、热爱的海洋科学专业。

        大二这一年,我想这一时期于很多同学来说仍是会迷茫的一年,我也是。大二上学期海洋生态学和实验、海洋化学和实验、海洋地质、流体力学和实验等高难度的课程,一个个登上舞台。而在大二学年的下学期,受到疫情影响,我们在家上网课,在下课间隙的跳绳,每周赶着ddl近在眼前的作业,每周感觉都在写的小论文……这些新奇的体验,我想很多同学都深有体会。当理综和实验还要加上地质一起上场,当网课打破了原有的上课节奏,我能做的就是快速的调整适应。不断调整适应,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或许是喜欢新鲜事物和挑战的我掌握的一个不错的能力。

        要说大二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改变在于我内心的想法。与大一相比,我学习知识的动力慢慢转向以“对知识本身的好奇与探索欲”为主导,所以我也开始爱看书了^_^。我越学习海洋,就越发觉它的神秘与未知,越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这一切都激起了我无尽的好奇,这也是我常常都有饱满的状态去认真学习理解的原因。每一次老师对新知识的讲解都是我对这个世界的新发现,而每一次自我课后的作业复习就是自我世界认识的新的完善。我想我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做出来的结果离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在推进项目的曲折过程中,我的热情一直都在:每周组织组员线上线下分享各自的进度和想法,定期邀请导师、学长指导我们的工作。在大创中,除了责任和压力以外,更让我在意的是对每次问题不断思考最终解决的欣喜,这让我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世界发现真理规律的快乐。

 

1

 

        如果说大二与大一有什么相同之处,我觉得是一如既往的充实,在成为时间管理达人的道路上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大二我担任了一年的班级团支书,这份经历很好的锻炼了我处理琐碎事项以及周全考虑的能力。我还担任了我们院的主持人队队长,虽然这个学年活动不多和队员们交流的也不多,但是很幸运认识到了优秀的志同道合的同伴们。在大二,我很荣幸的参加了中山大学秋季党校,并有幸主持了党校结业典礼,也再次参与了红色诗文朗诵比赛。暑假期间,我也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暑期学院的阅读自然的课程,在此期间,我每天都需要阅读几十页经典书籍有点晦涩的英文原本(或较早的英译版本),范围包括了8从《理想国》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物种起源》、《寂静的春天》、《几何原本》等等书籍,加上阅读习题,三次小测,两篇论文,每天的课堂讨论,习惯认真的我仍然投入了我的热情,在这场“新世界“发现之旅中以A(对应中大标准的95-99分)较圆满的结束了本次的暑期课程。

        我和很多人聊过,说自己最想当一条“闲鱼”,是悠闲的“闲”,这与我的实际行动看似矛盾,其实源于我对这个词定义的特别。“闲”,不仅要做到表面上的淡定,更重要在于内心的从容与自信,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强大的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基础上。。“鱼”,提起它除了“煎炒炸蒸”之外,还能想到的画面就是它在广阔海洋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所以,目前希望成为为一名“海洋人”(或者具体一点“海地人”)的我,为成为一个内心上能坦然、将来能在广阔天地中发挥所长的自己在努力。

        我想在这里衷心对我周围的人表示感谢。除了我父母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之外,学习和生活上困难疑惑的解决,离不开海洋科学学院的老师们包括行政教辅人员的帮助。大学里我遇见的老师们都非常好,他们在繁忙中仍然愿意腾出时间一次次解答我的各种问题(即使是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也很感谢师兄师姐对我在学习生活包括大创上的帮助以及很感动我身边帮助我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我确定没有你们的帮助,我无法变成更好的自己。

        最后,今年是我第二次拿到国家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一年的肯定。那么对于未来,我将保持从容,保持进步,眼里耀星辰,内心装大海。

        压力挑战是我的动力,因为我向往星辰大海。

 

1

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