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师说(12)| 书上得来终觉浅——刘欢副教授
“认知实习给我最大的感受——‘书上得来终觉浅’,海洋学科的野外实习,不仅让同学们将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可以学以致用。”
——刘欢

近期,海洋科学学院新闻中心对刘欢老师进行了专访。
记者简称“记”,刘欢老师简称“刘”。下面是采访记录:
记:我们了解到您目前从事近岸海洋、珠江河口的动力机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可以介绍一下它的研究意义和进展吗?
刘:我们知道,河口海岸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的一个过渡地带,各种动力和沉积过程都非常复杂,因此对它们进行研究,不管是在物理学,还是地球科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河口海岸带通常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所在,人类社会的很多发达城市最早都起源于河口地区,例如中国广州、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等,因此,对河口海岸的研究往往在社会效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不管在科学层面还是社会经济意义上,从事有关河口海岸的研究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于研究进展,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河口海岸动力学的研究从早期较为宏观的过程逐步向更微观的尺度发展。以前,我们可能更关注潮汐、径流、环流这些相对大尺度的运动。而现在,我们会深入到一些更小尺度的运动,例如湍流,它的时间尺度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秒,空间尺度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米。这种多尺度、跨尺度的研究不仅在河口海岸学研究中有这样的发展趋势,在其他很多学科(例如物理、化学等)也都类似。另一方面,现在河口学的研究更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我们将河口动力、生态效应、环境过程等结合起来,这样的研究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认知一些河口现象的本质。
记:我们了解到您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学习的是力学专业,现在从事的是近岸海洋科学方面的研究,请问两者之间有什么共通点?是什么让您选择了现在的研究方向?
刘:前面我们也讲到河口海岸学研究属于地球科学范畴,它和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类似,都属于自然科学的体系,而要做好这些学科的研究,共同点就是要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本科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打好基础,我觉得力学专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我们在数学方面的课程会学的比较多,这可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数理基础。在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后,我的工作就主要聚焦于海水和河口的水体运动,尤其是多次的出海观测,开始让我对河口海岸的研究逐渐有了兴趣,这些经历都为我日后从事海洋科学方面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记: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您都选择了在中大,学校和学院最吸引您的方面有哪些?
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从中学开始我就对中山大学非常向往。很荣幸高考后可以进入中大学习,在这里九年的学习生活,不仅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中大浓厚的学术氛围、优雅的环境也深深地吸引着我,最终让我决定继续留在中大工作。在中大工作的这几年间,学校和学院一直在积极地改善各项教学科研设施,加大科研工作的投入,这些对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活力,都是大有帮助的。而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我们海洋科学学院也在逐渐强大起来,虽然她还很年轻,但她所展现出来的活力和朝气,使我更加坚定了投身于海洋事业的决心。
记:加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7年多以来,您对学院的发展建设有什么感受?
刘:我们学院是2008年成立的,而我是2012年入职,可以这样说,我是和学院共同成长的吧。在这七年间,我看着我们学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她一直以青春、蓬勃的姿态快速发展着。我们的师资力量逐渐增强,我们的学生生源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广。海洋科学学院的学术氛围也非常活跃,不管是中山大学官网还是学院官网上的学术讲座推送,又或是微信公众号的每日更新,都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院。随着国家对海洋事业的日益重视,学校对我们学院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像海洋学院大楼的建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筹建等,无不彰显着学院的壮大和中大海洋学科建设的日益完善。
记:您给大一本科学生讲授“海洋科学导论”,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您对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建议?
刘:“海洋科学导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包含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是海洋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有关物理海洋方面的内容,除了概念的讲解,还有很多物理公式的推导和理解,因此我建议大家要打好数学基础。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结合起来,比如说我们介绍到海浪破碎,如果同学们有机会去海边游玩的话,就可以留意一下我们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
记:您为大一年级本科生指导“海洋科学认知实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您对同学们在实习课程中的学习有什么建议?
刘:最大的感受同时也是同学们给我的反馈——“书上得来终觉浅”,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过后,印象可能还不是很深刻,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自己动手测量、记录等,往往能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我给同学们的建议有以下几点:
- 端正心态,积极投入。始终怀着学习的态度,主动去看,去记录发现的现象。
- 提高动手能力。例如测量仪器的操作,沉积剖面的挖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亲自去体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 主动提问。抓住实习期间的学术讲座,以及和实习老师的近距离相处,主动问、认真学。

记:很多同学会觉得物理这门学科晦涩难懂,您可以谈谈物理吸引您的地方吗?能不能给同学们分享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或经验?
刘:我认为,物理这门学科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建立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一门学科。和数学不同,数学这个学科可以仅仅通过逻辑理论推导就建立起来,但物理往往是和现实的自然现象紧密联系的,所以学物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世界,这是它奇妙的地方,也是它吸引我的地方。另一方面,物理解释往往可以把复杂的自然过程简单化,抽象出最本质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现实中会看到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运动,但它们背后的物理本质都是一样的,一个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把它们很好的进行刻画。这些就是我热爱且敬畏物理的原因,它会给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世界。
要学好物理,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学好数学。在大一的时候,同学们基本都是在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因此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其次是我们不要被复杂的表象所迷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认清他们背后的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物理这门学科,甚至爱上它。
记:您觉得学院可以通过哪些工作和举措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播和科普?
刘:其实,现在学院公众号里面的“海洋资讯”和“海洋科普”这两个栏目就有非常好的关于海洋文化传播和科普的内容。另外,我还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增强:
- 从小做起:去大、中、小学做讲座,不一定是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结合海洋日、主题团日、主题党日等特殊的、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去不同城市给大众或学生做科普宣传,从而提高大家的海洋意识。
- 从校内宣传:多开设我们学院的海洋类科普型公选课,出版属于我们自己的海洋科普读物。
记:根据我们的了解,您有多次出海科考的经历,其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刘:我们知道,海洋科学本质上是一门以海洋观测、调查为主的学科,所以现场观测、调查对海洋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出海科考的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使我深刻体会到,海洋数据获取是来之不易的,哪怕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数据如温度、浊度等,背后可能都有许多科考人员的艰苦付出。但是当采集完数据,回头正好看到太阳从海面缓缓升起,将海水慢慢染红的那一刻,让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海洋的魅力,这一幕也让我记忆犹新。另外,海洋科考很多时候也可能会催生新的科学问题,通常,在出海前我们会设计好出海方案,但是在出海过程中,现场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或是碰到一些特殊的自然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这对于科考人员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历练。

记:从事科研这么多年,相信老师您对科研有一定的见解,您觉得做科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
刘:
- 坚持不懈的毅力。不管是做科研还是其他,坚持都是必要的。科研不像考试一样有标准答案,科研会遇到未知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时常会让我们陷入迷茫的境地,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的放弃。做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有时前面跑的没那么快,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结果。
- 持之以恒的兴趣。兴趣是你坚持不懈做一件事情的动力,只有爱上它你才会把它当成一种习惯,变得非常有毅力。
- 健康的体魄。不仅是平常工作学习,科考调研也都需要好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来支撑我们不停地进步。
采访后记:
刘欢老师在采访过程中给我们了分享了科研和教学过程中的切身感受,特别强调了理论与实践要互相结合,另外,老师还分享了他对中山大学和海洋科学学院的美好情怀和衷心祝愿,也给了同学们学习和科研方面许多宝贵的建议,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加深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在此,谨代表新闻中心对刘欢老师参加此次专访表示衷心的感谢!
友情链接: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官网-刘欢副教授个人主页:
http://marine.sysu.edu.cn/teacher/1023
图片来源:曾伽丽、曾文俊
文字来源: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