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新语| 致敬学术逐梦者——王东晓教授专访启幕篇

发布人:王玉颖

 

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有这样一位以脚步丈量真理的探索者,他的足迹遍布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从德国汉堡的精密实验室到夏威夷大学的学术殿堂,再到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岁月,最终在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深耕至今。他就是院长王东晓教授,一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海洋事业的逐梦者。

近日,我们有幸对话王东晓教授,一同探寻他学术人生中的璀璨篇章。

缘起:海洋科学的召唤

谈及投身海洋科学的初衷,王东晓教授的眼神中目光变得温和而坚定。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研究生阶段敏锐捕捉到国家对海洋领域的迫切需求与海洋科学的广阔前景:“作为年轻人,若能学有所成并将所学与国家需要结合,这条路会走得更有分量”。这份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选定粒子海洋学为研究方向,决心在海洋科研与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为国家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东晓教授研究生期间开展工作

 

归途:海外游子的蜕变

2000年前后,完成两段博士后研究的王东晓,已成为一名独立科学家。他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然而,在他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信念——“科学家有国界,我的研究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海域。”恰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向他伸出橄榄枝。从此,他从海外游子蜕变为本土科研人,真正将海洋科学研究确立为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开启了以中国海域为核心的研究征程。

 

签署中山大学与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在蓝色经济领域的合作意向书

 

转型:顺应国家战略的需求

回国初期,王东晓教授面临一个关键抉择:从气候学转向物理海洋学,聚焦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当时国家在南海的主权维护与资源开发需要科技支撑,研究所也希望加强南海区域海洋学研究。”尽管在气候研究领域已有积累,他仍主动果断调整方向:“能够为国家在南海的海洋战略上面起到我们自己的一个微薄贡献,我觉得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这一转变,不仅让他在物理海洋学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更为国家的南海战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蓝色经济与海洋科学技术创新合作会议

 

启迪:斯里兰卡的回忆

在王东晓教授的科研履历中,六十次斯里兰卡科考是独特的注脚。“印度洋是中国能源通道的‘咽喉’,也是影响东亚气候的‘调节器’。”在科考过程中,他深刻认识到海洋科学研究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见证了中国与斯里兰卡在海洋科研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助力培养众多斯里兰卡籍青年科技人才,让 “一带一路” 倡议在印度洋畔结出科技合作的果实。

 

斯里兰卡海洋大学校长Wasantha Rathnayake教授向王东晓教授赠送礼物

 

成才:海洋科学家的特质

谈及青年科研人才培养,王东晓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破界勇气、家国视野、扎实根基。他以自己从南海转向印度洋研究的经历为例,鼓励同学们跳出舒适区,勇敢摸索成长路径。同时他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树立专业自豪感与自信心。“科学研究是公平的,只要同学们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学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够取得收获。”

 

王东晓教授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答疑、写寄语

 

展望:AI与海洋科学的融合

面对当下火热的AI 技术,王东晓教授展现出开放姿态:“海洋科学是数据密集型学科,AI赋能的潜力巨大,是一个非常值得投身学习的领域。”他相信,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推动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国家的海洋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目前,他的团队正积极尝试将AI技术应用于海洋环流研究、海气相互作用等前沿课题,为国家的海洋科学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王东晓教授,这位学术逐梦者,用他的执着与热忱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海疆” 的信念。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海洋事业的无限希望与光明未来。

 

王东晓教授与采访同学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