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论结合,感悟石油精神——2020级海洋地质班《海洋油气地质学》课程实习

发布人:胡杰伟

        为加深本科生对《海洋油气地质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本科生专业实践经历,实地体会石油精神,2023年6月29日,万志峰教授带领2020级海洋地质班的同学前往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三水油田参观学习,并邀请了中石油技术专家孙红卫工程师为大家进行讲解(图1)。

image-20230725164245-1

图1 2020级海洋地质班师生与孙红卫工程师在三水油田合影

 

        首先,孙红卫工程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水盆地的地质背景、油气分布情况以及自喷井生产装置与流程(图2)。自喷井是陆上油井的常见类型,具有地层压力大、开采成本较低、维护管理安全等特点。自喷井地面生产设备主要为井口装置,主要起到控制和调节油气产量、暂时储存石油的作用。孙红卫工程师具有丰富的油气现场开采经验,同学们积极与专家交流互动,专家对同学们提出的油罐实际储量、电加热棒装置作用、节流装置原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image-20230725164316-2

图2 孙红卫工程师介绍三水盆地基本情况、油气生产流程并与同学们交流

 

        参观完自喷井井口装置与石油储存箱后,孙红卫工程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天然气外输装置处(图3)。天然气通过井口装置输出后,在此经过分离器二次分离得到较为纯净的气体,再经过调压箱监测并调节流量,转化为民用天然气,再由天然气公司运输至居民家中。此外,专家还给同学们介绍了安全使用天然气的知识以及天然气泄漏事件的应对方法。

image-20230725164354-3

图3 孙红卫工程师向同学们介绍天然气外输装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石油精神是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宝贵财富,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中国石油人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创业,石油事业蒸蒸日上、创造辉煌,使石油力量成为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坚实后盾。同学们本次与奋战在一线的石油技术人员孙红卫工程师面对面交流,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对石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加坚定了为祖国石油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信念。

        目前,我国石油消耗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以上,蕴含着较大的经济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我们还需要在石油勘探、能源储备等方面下功夫,保障好能源安全,因为“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国家安全”。

 

以下是海洋地质班部分同学的实习感想:

梁文瀚:尽管早已经知道生活中的许多用品来源于石油,但当看到油气井时,还是不免得有些感慨。在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开采出的物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油气资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开采油气却是无数石油人的毕生心血与奉献。一条条管道、一个个钻井背后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的思考与投入。正是这样,才有了细致的电加热棒装置,才有了确保安全的“节流装置”,才有了现在稳定成熟安全可靠的油气开发体系。石油像是这个现代社会的血液,也许并不好看,也许并不好闻,但却实实在在支撑起我们生存的繁华世界。

 

彭杰:“石油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血液”,我非常荣幸有机会通过课程实习的机会参观三水油田,同时也非常感谢万老师和学院为我们创造了本次实习的宝贵机会。此次与三水油田的初相遇,给我留下了深刻且宝贵的求学回忆,相信理论与实践的相遇所爆发的火花永远是最绚烂的。

 

马梦莎:参观实习结束后,我深感油田工作需要科学技术、严谨态度和勤奋精神的支持,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石油资源的珍贵和国家能源的重要性。石油是我们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其有效开发和利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最后,衷心地感谢万老师和学院为我们争取到这次宝贵的实地实习机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林思彤:感谢万老师和学院为我们提供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去到油田,近距离接触油气工作,完成平生夙愿。我感受到了石油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以及石油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中国石油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也更加坚定了我为祖国石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王慧婷:此次海洋油气地质学课程实习,我们来到了三水油气田参观,认识学习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了解实际油气勘探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感受。感谢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万老师的辛苦组织,让我们有了如此深刻难忘的学习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