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海科师生在行动|专题讲座:从知识到行动——大学生和科研院校如何参与海洋环境教育

发布人:胡杰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6月2日,海洋科学学院举办了世界海洋日暨第十一届海洋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主题讲座:从知识到行动——大学生和科研院校如何参与海洋环境教育。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全人教育中心讲师莫雅茜主讲,莫老师目前是一名环境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我院2008级首届学生,她表示非常高兴和师弟师妹们作此次分享。讲座在珠海校区教学楼C307举办,共有一百多名师生参加此次讲座。

image-20230613130113-1

 

        莫老师从个人成长与工作经历开始谈起,展示了有趣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同学们领略海洋生物的神奇与魅力,比如青蛙鱼,通过拟态逃避天敌,背鳍形似鱼钩,可以诱捕小鱼,也被称为“会钓鱼的鱼”。莫老师对比不同时期海滨的图景,表示现代人正经历一种体验的“绝迹”,“赶海”变成稀缺品,取而代之的是挖沙堆城堡。当越来越多的人工岸线取代自然的海滨,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与自然的互动方式和亲密度发生改变,将影响对于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同学们深深被莫老师的分享所吸引,不时与老师互动,现场氛围十分活跃。

image-20230613130127-2

 

        环境教育尤其是海洋环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莫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环境教育的关键、教育形式和受众分析。根据第比利斯宣言,环境教育应包含环境意识和敏感性、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技能、参与等五个要素。环境教育形式多样,针对目标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被更多人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环境教育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中的改变理论,环境教育需要从终极目标、行为改变、中间成效和活动设计等方面去考量。在海洋环境教育方面,或许我们无法清理全部的海洋垃圾,但通过不断思考和分析,一部分人可利用洋流知识解释垃圾如何汇聚、转移,另一部人从管理层面推动建立垃圾回收的制度,还有人可研究海洋垃圾的降解情况,通力合作、增进认同感,建立自然连接性,以此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image-20230613130155-3

 

        莫老师由“北京将在平原区建自然带提升荒野度”,想到海滨的“再野化”。她说,给自然一点空间,允许自然发生,它们就能喘息。最后,莫老师倡议,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论文“走出”期刊,大学生“走出”校园,标本“走出”储藏室。

        通过本次生动而丰富的海洋环境教育课,同学们意识到了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保护海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从知识到行动,莫老师希望大学生和科研院校推动科学融合传播,让海洋保护逐渐主流化,让更多人看见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