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世界地球日专题海洋大讲堂暨第十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式
2022年4月21日晚,第53个世界地球日前夕,海洋科学学院举办世界地球日专题海洋大讲堂暨第十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开幕式,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静教授及我院黄璜助理教授,分别作《音乐与人生》和《南极:现在、过去与未来》专题报告,两位老师分别从艺术美育和科研探索的角度,为我院师生带来了精彩的报告。学院副院长苏明教授、团委书记陈碧双副教授、20级物理海洋班主任范双双副教授等老师参加活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和我院部分师生线下线上听报告。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喜扬主持,他首先带领师生们一起回顾了历届海洋科技文化节举办的精彩活动。海洋科技文化节作为海洋科学学院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已经成为传播海洋文化、交流海洋知识、提高师生海洋意识的重要平台,先后获评“中山大学实践育人精品项目”和“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包含了海洋调研大赛、海洋学术报告与科普讲座、海洋知识竞赛、海洋摄影征文、海洋主题定向越野、海洋公益与展览等多项活动。今年学院将结合疫情防控形势、要求,为师生们带来多场精彩的活动。
报告一《音乐与人生》
李静教授从联想力、想象力和共情力等角度讲述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音乐的起源探讨音乐的产生。人们通过音乐了解、认知世界的情感形象,音乐作品能促使人的音乐细胞活跃,可以教人坚强、教人坚韧、教人从容,音乐是个神奇的容器,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人们用音乐表达感情,音乐不仅能通过特殊的音乐语言引发人们的共鸣,还能影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而使人的大脑得到更大的发展,音乐的功能正在于此。我们不仅要从美学的角度,还要从科学的角度、道德的角度看音乐,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过程中的一段思维,欣赏者通过音乐与作曲家完成交互,音乐的意义就是塑造一个完美和谐的人,开启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心灵。
李静教授讲述音乐的魅力
接下来,李静教授以捷克作曲家、钢琴演奏者和指挥家贝德里赫·斯美塔(1825-1884)的《伏尔塔瓦河》为例,分别从引子、呈示、展开、再观、尾声五个部分入手,带领线下线上师生们赏析一部久负盛名、常演不衰的古典音乐作品。李静教授剖析了不同乐器、不同曲段所表征的意向,曲子从源头山泉和两段小溪引入,再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沃尔塔瓦河的主题上来,期间夹杂着欢快的波尔卡舞蹈,最后以沃尔塔瓦河河流流向远方曲终。
李静教授回答同学们的踊跃提问
报告二《南极:现在、过去与未来》
欣赏完辽阔的沃尔塔瓦河音乐,我们将视线转移到广阔无垠的南大洋。我院黄璜助理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国科学家和我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夏谨琪同学参与德国东南极冰盖不稳定性研究计划(EASI),主要负责南极冰盖变化与南极底层水(AABW)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目前黄璜老师和夏谨琪同学已成功完成EASI第一阶段任务,3月份刚从南极结束科考返回。黄老师在本次报告中先后从科考目标和科考见闻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专题报告《南极:现在、过去与未来》。
黄璜老师至今已参加过三次德国南极科考任务,致力于开发新的同位素分析方法,包括借助钕同位素重建南大洋古洋流的演化过程,曾完成南极威德尔海源区AABW钕同位素演化特征分析。本次报告中,黄老师基于自身丰富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经验,通过具体数据揭示了在全球变暖影响下南极地区海冰融化将会对全球海平面造成巨大改变的事实,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敲响了警钟。黄老师表示,由于南极大陆整体被超过一千九百米厚的冰层所覆盖,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其未来演变规律直接影响着全球海平面高度、大洋环流和全球气候,从而关系着人类未来生存环境。黄老师还给师生们播放了在南极拍摄的珍贵的视频资料。
黄璜老师展示南极航次中带回的冰碛物
随后,夏谨琪同学通过展示图片的形式,分享了在EASI航次中有趣的科研体验。从天边惊鸿一瞥的极光,到凌晨四点仍在工作的科学家;从海上的夕阳无限好,到科考船上异国友人的相互帮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态度,也展现了他们在工作之余的浪漫情怀。
夏谨琪师姐分享南极科考体会
同学们踊跃提问
【李静老师简介】
李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自1993年以来在北京大学长期从事音乐学、音乐美学、影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参与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关于音乐、电影与城市文化生态的研究》,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浅谈普遍高校艺术教育》、《国乐大师刘天华与北京大学音乐教育》等多篇论文,开设有《中外名曲赏析》《影视音乐》《音乐概论》《中国音乐通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剧作品分析与赏析》《中国音乐通史》等多门课程。疫情期间《中外名曲赏析》被选为北京大学精品课(共6门)并对全社会开放。曾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奖教金、教学奖、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奖励和荣誉。
【黄璜老师简介】
黄璜,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助理教授,2019年获得德国亥姆赫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极地和古海洋研究,工作主要致力开发新的同位素分析方法和同位素体系用于重建南大洋古洋流演化过程,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南极底层水末次冰期输出停滞理论,对深入理解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封存机制有重要意义。至今已参加过三次德国南极科考任务,积累了一定的南极科考经验。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Hydrometallurgy》等刊物发表 SCI 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