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学院组织开展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观察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根据《党委学生工作部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21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等要求,我院组织师生实践队伍于7月19日至7月22日到河源市,开展了202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伍由学院本硕博学生和物理海洋第一党支部党员组成,围绕“学党史”“办实事”等主题组建了党史学习实践团、理论宣讲实践团、国情观察实践团、支教筑梦实践团等团队,到河源市紫金县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苏区镇、龙窝镇琴口村及东源县气象观测站等地,开展了党史学习宣讲、海洋科普支教、国情调研考察、劳动实践体验等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廖喜扬老师、物理海洋第一党支部书记赵俊教授、辅导员陈哲正老师带队。
不忘初心,党史学习催奋进
7月21日上午,我院师生前往广东省的著名革命老区紫金县苏区镇参观学习,苏区镇是中国唯一以“苏区”命名的乡镇,是广东最早点燃革命薪火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农会组织、农民武装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师生们依次参观了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堂、“红屋”、“血田”遗址、烈士纪念碑、“红二师”师部旧址等地。
我院师生认真听讲解员的介绍
在纪念堂师生们深入了解学习了苏区镇革命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在紫金县的传播、紫金县“四·二六”武装暴动、紫金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炮子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扩大。
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师生们随后来到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亦称“红屋”,象征着红色政权的建立)、“血田”纪念遗址和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师部旧址参观学习。紫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是中共紫金县委和紫金县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点。在红屋鲜艳的党旗下,我院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 最后,师生们来到庄严肃穆的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鞠躬默哀以追思先烈。
师生在纪念碑前向革命烈士鞠躬、敬献花篮
深入基层,理论宣讲强使命
7月21日下午,我院物理海洋第一党支部书记赵俊教授在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党支部上微党课进行理论宣讲,主题为《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赵教授跟琴口村的党员同志分享了“红船精神”的由来、“红船精神”的时代内涵、“红船精神”与基层党建等内容。“红船”源自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红船精神”内涵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价值追求;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创新开启新征程的价值态度。
实践期间,我院实践队伍还以教唱红歌、播放红色电影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向琴口村中小学生进行党史学习宣传和教育。
赵俊教授与琴口村党员同志分享“红船精神”
传递温暖,支教筑梦促开颜
7月20日至22日,实践队伍在琴口小学开展为期三天的支教筑梦活动,内容包括海洋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素质拓展、电影展播、教唱红歌等。第一天,实践队员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许多小实验。刺激的“水油大战”(液体密度不同)、“瓶子吹气球”(醋与小苏打反应)、“会流动的面团”(非牛顿流体)让孩子们目不转睛,实践队员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孩子们在生动的实验中领略了科学的奥秘。
实践队员指导孩子做科学实验
第二天,我院师生为孩子们带来海洋科普讲座。赵俊教授以《遥望蓝色星球》为题带孩子们一同探索蓝色海洋的奥秘,海洋遥感技术可以用来观测地球上的海洋景观开展海洋研究;博士生陈宪通过穿插大洲板块拼图小游戏,生动地科普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本科生潘皓介绍了“彩色海洋森林”珊瑚。下午,我院学生开展了一堂有趣的音乐课,教唱《歌唱祖国》《童年》等歌曲,教室里回荡着美妙的歌声与吉他声。
赵俊教授为孩子们讲海洋科普讲座
博士生陈宪讲述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 本科生潘皓给孩子们科普海底森林——珊瑚
本科生詹致耿教孩子们唱歌 孩子们进行拼图游戏
最后一天上午进行了汇报演出活动。首先,全体实践队员、村党支部成员、村民和琴口小学师生一起升国旗唱国歌,然后孩子们齐唱《歌唱祖国》等歌曲,我院实践队员弹吉他伴奏,孩子们还分组表演了舞蹈、小合唱等节目。汇演结束之后,我院实践队员把备好的文具、体育用品分发给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几天的支教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了知识、传递了温暖,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孩子们齐唱歌曲
向孩子们赠送文体用品礼物
心怀家国,国情观察强信念
7月19日至22日,实践队伍先后在紫金县林业局、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龙窝镇琴口村和东源县气象观测站开展了国情观察调研。通过与紫金县林业局的座谈交流,实践队员了解了紫金县林业资源保护、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在森林碳汇、森林生态旅游以及林业资源产物开发等方面的布局情况。在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实践队伍参观了白溪水库、标本和种子展览馆、林火视频监控中心等,调研了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以及自然区防火、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了解到保护区内运用红外相机技术和“3S”技术等监测手段,可对各种大中型动物进行追踪和调查,保护技术信息化和自动化极大提升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效率,大量的监控拍摄资料为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可服务于科普教育领域,对建设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
实践队伍与紫金县林业局干部开展调研座谈会
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火视频监控中心 部分植物标本展示

我院实践队伍在保护区内合影
紫金县龙窝镇琴口村是2010年至2013年广东省“双到”扶贫工作中我校对口帮扶的村庄,实践队伍重点在琴口村开展了国情观察调研。一到琴口村,队员们就受到了琴口村民的热情欢迎,深切感受到琴口人民对中山大学的深厚情谊。队员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村干部、走访村民等形式对琴口村的脱贫攻坚成果、党建引领发展、产业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考察,了解到琴口村当时在我校通过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教育优势的大力帮扶下,加强了党的建设,修建了硬底化村道、“三面光”农田灌溉工程、饮水工程、琴口小学、路灯、文体操场等多处民生基础设施,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了灵芝花卉基地,成立了合作社,发展了红肉蜜柚、灵芝、花卉等产业项目,开展种养产业技术培训,切实有效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琴口村民的经济收入,有力改善了村民生活,帮助83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在帮扶结束以后,琴口村党支部继续加强党建工作,有力引领琴口村不断发展,已连续多年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等称号。实践队员在琴口村灵芝花卉产业化生产基地和红肉蜜柚种植基地考察时了解到,琴口村全面掌握了灵芝种植、灵芝孢子粉破壁、灵芝培养基制作等生产技术,琴口村民家家户户种植了红肉蜜柚,在中山大学帮扶以后,灵芝和红肉蜜柚成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户的重要产业项目和经济来源。近年来琴口村的基层党建不断强化、村容村貌不断改善、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发展。
赵俊教授与灵芝生产基地管理人员交谈
成长中的红肉蜜柚
此外,实践队伍还前往东源县气象局户外观测站,参观了气象站的各种设备设施,如气象雷达、蒸发量检测器、降雨监测器、日照检测器等,并在预警信息中心观看最新的广东省气象状况,向气象局专家们请教海洋与气候相关知识。在专家们的讲解下,学生们加深了气象观测与海洋科学、日常生活的认识与联系,受益匪浅。
气象雷达、蒸发量检测器
专家介绍气象预报系统
民生在勤,劳动体验收获多
在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院师生走到田间地头,参与琴口村复耕复垦,学习体验田垄开垦和种植农作物。一开始时同学们还十分生疏,并不了解如何使用锄头开垦田垄,而在热情的琴口村民的指导和示范下,同学们不断学习实践,原本歪歪扭扭的田垄也变得越来越好。而当大家看到开垦好的田垄和翠绿的红薯苗时,切身感受农务耕种生活的辛劳与喜悦,由衷懂得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也激励了同学们在学习上认真“耕耘”,奋斗不止步。
田间劳动
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追溯红色记忆、重温党史故事;热情投入支教、照亮孩子世界;考察调研国情、感受时代变化;体验农务劳动、领略生活本色。同学们纷纷表示,将在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强信念、跟党走、担使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与同学的感想
很荣幸能够参与这次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大的家国情怀。在走访村民的时候,村民们说到我们的学校的对口扶贫都竖起了大拇指,说非常感谢我们学校所做的事情,老师们亲自到实地考察,科学制定了琴口村的产业发展方案和脱贫计划,推动村里经济发展等等。在小学给小朋友们支教,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与淳朴,也希望我们的短暂相遇能够为琴口村的孩子们带来一些有意义的经历,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世界也正等待着他们的探索!
——廖琳云 20级本科生
在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在中山大学的倾力帮扶下,琴口村民生活条件大有改善,实现“通路、通水、通电”三通,以及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小学扩建等各项民生工程,还实现了如蜜柚种植、灵芝培育、畜业养殖等多项产业的发展。随着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我相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会继续有效改善村民们的基本生活和经济收入。
——翁生泽 18级本科生
经过这一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感受到琴口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眼里有一样的光,那是一种单纯的、羞怯的、纯朴的对未来生活憧憬的光。这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在晚上,廖书记曾带着我们去村民家拜访。村民非常热情,拿出了甜甜的蜂蜜、可口的饮料、香香的花生款待我们。让我非常感动,也为我是一个中山大学的学生而骄傲!我相信琴口村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詹致耿 19级本科生
本次“三下乡”我们学院来到河源市紫金县琴口小学支教。支教时间虽然很短,却使我对教师身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只有真正当上了老师才会体验到其中的意义。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孩子是看在眼里的。所以老师们除了授以孩子们知识以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希望琴口村的孩子们能越来越好,拥有美好的未来。
——杨腾茂 19级本科生
琴口村灵芝产业化生产基地中,中大人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十余年前校领导与工作人员的亲切交谈、专家教授实地考察开山选址工作、扶贫干部驻扎村里开展工作。曾经的荒地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灵芝谷”、花卉基地飘香四溢,放眼望去一片蜜柚树上朱实离离。琴口村的脱贫离不开每一位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付出,琴口村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将越来越好。
——马明玮 19级本科生
在同琴口村党支部书记、琴口小学校长和当地村民的采访交谈中,我们真切体会到基层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虽然小学的办学规模一直不大,但是琴口小学校长坚定地说“只要还有学生,我们就要继续办好、办下去”;为了让村民能理解和接受扶贫产业,当年中大驻村的余书记、廖书记同当地党员干部一起,采用多种方式,深入同村民交流,让村民看到扶贫产业实实在在的收益,推动扶贫产业的落实。他们不忘初心使命,勇担责任,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勇于担起当代青年的责任。
——潘皓 19级本科生
被晒黑的肤色与泥土的颜色融为一体
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大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将汗水挥洒
孩子们仰着头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我对这眼前的画面感动不已
肩负的使命大家都有牢记
初心不忘奉献自己
愿祖国越来越强盛,人民越来越幸福
——胡峻铭 20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