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海洋节 | “竞舟逐流”海洋知识竞赛暨第九届海洋节闭幕式
在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之际,海洋科学学院举办“竞舟逐流”海洋知识竞赛暨第九届海洋节闭幕式,学院党委廖喜扬副书记、董西洋副教授、本科生辅导员孙艺轩老师出席活动。

2020级本科生许华铖(左)、全越(右)主持专业组比赛

2020级本科生张雨萱(左)、刘钰妍(右)主持非专业组比赛
首先进行的是“竞舟逐流”海洋知识竞赛。比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专业组的竞赛中,来自海洋科学学院不同年级的选手以擂台赛、轮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一场智慧的角逐与脑力的较量。紧张刺激的比拼中,大家深化了学科知识,拓宽了专业视野。非专业组的比赛中,来自不同院系的四支队伍通过游戏与答题丰富了海洋知识,强化了“保护地球环境,守护海洋生态”的意识。场下,在场观众也随着场上节奏的变化时而蹙眉沉思,时而鼓掌叫好,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接下来,让我们一睹选手们的风采吧!
攻擂赛中,选手王骏越(左)向选手李想(右)发起挑战
选手杨荣南回答题目
专业组积分赛选手答题

海豚们冲!队正在进行“生态卫士”游戏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一队正在进行“海洋强国设计师”游戏

工作人员为我们都是土木er队介绍比赛游戏规则

316队正在进行“看图识生物”游戏

非专业组决赛答题
经过激烈的角逐,专业组的六位同学与非专业组的三支队伍脱颖而出,成为本次比赛的优胜者。
【获奖选手】
专业组
一等奖:苏琰
二等奖:杨荣南 李想
三等奖:邓静莹 王子琪 谢奇伶
非专业组
一等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一队
二等奖:海豚们冲!队
三等奖:我们都是土木er队

学院领导为专业组获奖选手颁奖

非专业组选手合影留念
随后董西洋副教授开讲海洋大讲堂,题为《深海冷泉微生物和它们的病毒》。董西洋副教授来自海洋科学学院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小组,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石油微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至今已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科研成果丰硕。

董西洋副教授作报告
董西洋副教授以一种特殊的海洋现象“冷泉”为中心,从发现、成因、研究意义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底冷泉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冷泉是指硫化氢,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丰富的流体渗漏发生的洋底区域,主要发现于大陆边缘。冷泉又被誉为“深海生命的绿洲”,微生物、贻贝等生物以冷泉喷发物作为能量来源大量繁殖。其中,由甲烷厌氧氧化古菌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介导的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是支撑整个冷泉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因此,了解深海冷泉沉积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于应对能源和气候挑战十分重要。
而后,董西洋副教授通过实例讲解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深海冷泉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他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中深入思考,积极提问,为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本次讲座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内容充实,发人深省。同学们认真听讲,反响热烈。讲座后,同学们还与董西洋老师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同学们认真听讲
闭幕式上,廖喜扬副书记作总结发言。廖书记表示,海洋科技文化节是海洋科学学院传统精品品牌活动,参与范围广、活动影响大,已经成为传播海洋文化、交流海洋知识、提高海洋意识的重要平台。我国正以强有力的作为向世界展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作为当代海洋科学学生,同学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努力学习海洋科学知识,为祖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最后,廖喜扬副书记对所有参赛人员和学生会、海精灵协会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对在海洋节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们表示祝贺!至此,“竞舟逐流”海洋知识竞赛暨第九届海洋节闭幕式圆满结束。
廖喜扬副书记总结发言

活动合影

非专业组比赛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廖喜扬副书记(最左)、孙艺轩老师(最右)
与专业组比赛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第九届海洋节于4月上旬启动,历时近两个月。在这场海洋的盛会中,我院共举办“海蓝杯”三人篮球赛、“我与海洋的故事”线上海报设计与摄影大赛、“志合·寻鲸觅迹”定向越野、“海精灵”海洋调研大赛,“竞舟逐流”海洋知识竞赛暨闭幕式等系列活动。各类活动项目融思想性、教育性、科技性、文化性、互动性为一体,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专业素养、优秀学子风采的广阔舞台。中山大学海洋科技文化节曾获广东省文化精品活动品牌三等奖,将进一步发挥和拓展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的影响,讲好海洋故事,传播海洋文化,引导海洋学子为建设海洋强国而不懈努力奋斗。
文字:林子雅
图片:许梓楠、钟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