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抗疫医生张亚东讲形势与政策课:“非主流”医生的逆行与“逆袭”

发布人:吴浩慈

近日,我院邀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张亚东为学院2020级本科生、研究生讲形势与政策课,主题为“‘非主流’医生的逆行与‘逆袭’”。张亚东医生在新冠疫情期间曾作为中山大学援鄂医疗队员驰援武汉,课上,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武汉期间的工作经历与所思所感。

 

张亚东医生讲课

张亚东医生讲课

 

202026日晚22:35,张亚东医生收到援鄂紧急召集通知,当时他经历了3步的思想历程:第一,首先须征得家人支持;第二,作为共产党员,在关键时期,必须听党指挥,服从命令;第三,作为一名泌尿外科医生,自己到了武汉能做什么。张医生提到给自己很大启发的葛均波院士,葛院士作为一名70多岁的心内科医生,主动请战上前线,他认为新冠肺炎的病人中,会有不少病人出现心脏问题,张医生由此联想到新冠肺炎患者的也可能出现泌尿系统问题,自己也能在抗疫一线中发挥专业特长。

 

张医生的思想历程

张医生的思想历程

 

抗疫一线,战况严峻。防控疫情阻击战时间紧、任务重,所有的医疗队员怀着必胜之心,拼搏奋战。27日出征起至214日一周时间,医疗队员们开展一系列救援行动:改造隔离病区,满负荷收治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进行严格的科学管控。张医生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在不到6个小时的时间内,医院接收了18个病人,其中有2个病人就在医院门口离世。张医生与另一名医生对其中一名患者进行了45分钟的心肺按压,最终只能遗憾放弃;在物资紧张以及时间宝贵的情况下,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只能尽量不喝水;在陌生的医院环境中,许多医护人员也避免不了害怕的心情,甚至有医生因为错误判断安全区而被隔离......张医生讲述的经历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抗疫前线医护人员面临的危险和困难。

在积极谨慎开局后,临时党支部开建战斗格局,在“一线战斗、轻重搭配;制度传承,战时应变”的指导下,医疗队逐渐形成战力,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第一位经中山一院医疗队治疗的患者康复出院。艰难的一个月过后,3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大大鼓舞了全体医护人员的信心。在临时党支部的领导下,医疗队慎终如始,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和精细化诊疗。18个专科的医生发挥专业技能,进行医护患一体化康复治疗,在前线,张医生的泌尿会诊帮助了很多患者解决生理问题。

张医生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前线抗疫的几点心得:一是服从工作安排,一线工兵下前线,既能完成本职工作,也要能接受后勤工作,不能侥幸偷懒;二是不断学习,要想攻坚克难写新篇,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适应新环境;三是能当士兵、也能当将军,无论处于什么岗位,最终的成功也是“功成有我”的。此外,张医生还着重强调在抗疫前线战斗时容易被忽视的情绪问题。他讲道:“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最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方式去解决。”医疗队中有心灵小栈、心理疏导、心理护理、音乐讲座等方式去帮助患者以及医护人员调整情绪,迎接挑战。

27日出征,至47日撤离,中山一院医疗队在武汉坚守到了最后一刻,在各地医疗队陆续撤离后,他们接手了各方转入的病人,在这场战中,中大毫无保留地贡献了最大力量。

 

张医生对同学们寄语

张医生对同学们寄语

 

在师生交流环节,张医生谈到,医生也会害怕,在接到上前线的任务时,不可避免也会有纠结有犹豫。但如果武汉的问题不解决,国家不安稳,人民就没法安心生活。所以哪怕个人有小的牺牲,也一定要让国家获得安宁。

讲课最后,张医生寄语同学们,要以罗俊校长的三个要求规范自身:一是选择最难的问题,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二是做事要精益求精,做到现有水平的极限;三是要有严格的纪律。希望同学们学在中大,追求卓越,努力成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中大人。

 

 

文字:钟琪琪

图片:林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