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子(455)| 收获更好的自己——2018级本科生廖丹瑜
【编者按】廖丹瑜,共青团员,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物理海洋方向本科生,曾获2019年中山大学“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称号。
时光荏苒,转眼大学四年已近半程。从初入中大校园的迷惘,到现在逐渐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在海洋科学学院参加勤工助学是我这一年多来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经历。
大一刚刚开始时,刚从高中毕业的新生宛如刚出巢的雏鸟,脱离了高中既定的轨道,闯进了一个崭新陌生的世界。崭新意味着有无限可能等待着我去探索,但陌生又不禁让人心生畏惧。除了按部就班的上课和完成学习任务,剩下的比起以前多得多的空余时间等待着我去填满,彼时的我却颇有些不知所措。而参加勤工助学就是不经意间发现的新地图一角。从一开始需要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各项工作,希望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任务却感到很是艰难,到后来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有条不紊地完成工作:登记收发文件,规范配置试剂,清洗精致易碎的试管烧杯等等。回首过去,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中雏鸟已学会用渐丰满的羽翼独自飞翔。帮助学长学姐开展科研训练的实验研究,让我对所学更加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协助学术讲座会议的开展,潜移默化地让我融进了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为实验课程准备材料配置试剂,让我提前熟悉了实验操作和流程,整理文档、接送材料等日常工作更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我的办公技能。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工作过程中和老师、学长的交流让我收获颇多。学生助理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成了大学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份记忆。

廖丹瑜(前排左六)在海洋科学认知实习中前往湛江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参观学习
与此同时,学习生涯上的我也循着地图摸索出了一条路径。从上完课程完成作业就忘诸脑后,到习惯于在自习室开着Forest(中文名“专注森林”,一款软件)沉浸于任务中。从荔园到教学楼的路程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图书馆、宿舍楼和教学楼的自习室的位置也已经烂熟于心。笔尖与纸张摩擦的声音、键盘鼠标几不可闻的敲击声和日光灯不变的柔和光线构成了最宁神的氛围。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绩点也从低点慢慢向上爬升。完成了一连串的实验课程,学会了测定样本COD、分辨小球藻,习惯于观察透明管道的液面差。大一暑假参加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烈日照耀下碎金点缀的海面,在波浪冲刷下上涌又褪去的泥沙,湿润的空气中不那么高耸但充满生命力的红树林都是实习中的景色,沙坝-潟湖体系、河口地貌演变、海岸侵蚀等一系列知识也深深印在了脑海里。加入了有关于水下自主航行器的科研训练项目,为了完成项目开始学习相关的C语言、Python和MATLAB,从前眼中晦涩难懂的大块代码逐渐变成自己熟悉的伙伴,出现“error”画不出图的焦躁远不及最后得到输出结果的喜悦。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进行着科研训练项目申请,自己也像学长学姐一样成为了为项目认真钻研的一员。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让人安心。尽管暂时茫然于自己的目标,但我已明白不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晰的当下努力。
而在课余,如何协调学习、勤工助学和社团活动的时间也是一门功课。一开始的我在繁多的社团活动和零落的学习任务中总是手忙脚乱,每次都在学习任务截止日期来临前才匆忙翻开书本。后来的我明白到学习才是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只有先完成了课内的任务,才能没有负担地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在保证了学习时间之后,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新的朋友也是大学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只埋头于脚下会迷失方向,只专注于星空会困于崎岖道路。兼顾学习和课余生活,向着目标一步步前行,不断修正,相信定会在中大收获更好的自己。

廖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