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迎新(33)| 走进海科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
【编者按】海洋科学学院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了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齐头并进的育人机制,编印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系列出版物15部。包括: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海洋科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指导书、海洋科学学院学生论文集(2册)、海洋科学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册)、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2册)、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学子系列(2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海洋大讲堂进中学与我的母校系列等。
本书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陈省平、潘云智,副主编:刘亚婷、李颖、汪帼英、宁曦、韩墨香。书号:ISBN 978-7-306-06298-7,161.7千字。

内容简介
实践育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海洋科学学院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着力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落实“协同育人”理念,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实现从封闭到开放,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在高校,大学生实践育人活动组织往往以校内为主,外向性不够;参与主体往往以“精英”为主,普及性不够。海洋科学学院从封闭到开放,依托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2011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师资队伍的融合、汇聚,构建并实施分层次、多学科的海洋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引入社会力量,聘任行业著名专家、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讲座、授课、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问题、关键技术难题。扩大参与面,通过专人引导、组织、策划和指导,保障低年级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面向低年级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资源,鼓励和支持他们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科研实验中升华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本科生参与更加贴近生产实践的技能训练,既能体验基本操作技能,又能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的乐趣;此外,这既能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又能拓宽他们的眼界,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提升实践育人的系统性。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诸方面,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既要求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又要求对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的全覆盖,更要求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在第一课堂,除了系统的实验教学安排以外,海洋科学学院每年暑期还开设野外实习实践课程,包括海洋科学认识实习、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科学综合实习,并开设科研训练相关课程,包括海洋科学进展、综合实验与实践、毕业论文。实验实践类课时在专业课程总课时中的比例达39.3%。海洋科学学院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不断丰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每年举办一届海洋科技文化节和粤港海洋夏令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并吸引广大公众关注海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战略思想;以海洋志愿者公益为宗旨,组建“海精灵协会”学生社团,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实施海•阳体育计划,努力打造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海洋科学学院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提升实践育人的系统性。
实践育人成效好,培养的学生能力强,素质高。科研实践为高年级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必要条件,部分本科阶段科研工作延伸到研究生阶段,使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增强,知识运用水平大幅提升。海洋科学学院培养毕业本科生431人,学生发表论文80篇。2009级郑伟涛在校期间担任SIFE志愿者团队副主席,带领团队在国际大学生企业家联盟创新公益大赛夺得中国总冠军,参加世界赛获得世界八强佳绩,被团省委授予“广东省大学生百名公益之星”称号,夺得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2010级陈子健大学四年级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海洋生态动力学实验室交换期间,导师陈长胜教授认为“与我指导过的研究生相比,子健不亚于二年级硕士研究生的水平,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独立思考方面,他比许多研究生都强”;2010级邓欣欣担任中山大学学生排球队队长,作为主攻手带领团队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斩获广东省大学生排球联赛女子甲组冠军;2013级乐遥本科期间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2篇为第一作者;2013级学生林振镇在校期间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申请或授权专利4项,获“中山大学大学生2016年度人物”称号;2016级左皓晟、陈栩洋、游泽健、周宇森、郑灿坚、梁越洋等组建的帆船队在大一暑假期间代表中山大学参加第三届中国大学生帆船锦标赛,获得乙组冠军。
一批基础扎实、后劲充沛的优秀毕业生崭露头角。海洋科学学院培养毕业本科生431人,升学深造比例达60%,前往世界排名前一百大学深造的有48人,前往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有29人。2012届毕业生张亚锋在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任副研究员职务;2013届毕业生万蕊雪在清华大学博士4年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同)在Science上发表了6篇论文、在Cell上发表了2篇论文,入选2016年“未来女科学家计划”;2013届毕业生郑伟涛成为强生公司最年轻的“first line leader”,2016年被升级为地区经理;2015届毕业生刘耀任职于国家外交部地区业务司;2015届毕业生节晓宇前往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留学;2016届毕业生张宁远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深造。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大气与海洋学院的Susan Allen教授这样评价其研究生余晓欣(我院2014届毕业生):“在研究生阶段以前就具有非常好的海洋学研究背景......具有较强的英语水平、展示技巧、合作精神”。中交广州水运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认为:“(我院毕业生)不仅思想政治觉悟高,而且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工作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本书记录了海洋科学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中的教师寄语和学生感悟,以及科研实践育人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做法及成效。谨以此书对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中的指导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