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学术沙龙第88、89期顺利举行:基于南海内波实验(2010-2011)的南海北部内潮和近惯性波研究;中尺度涡旋对海表温度及锋面的影响
10月15日下午14:30,我院海洋科学学术沙龙第88、89期在珠海校区A404会议室举行。应我院特聘研究员靳光震邀请,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的曹安州博士和袁野平博士访问我院,并分别作“基于南海内波实验(2010-2011)的南海北部内潮和近惯性波研究”和“中尺度涡旋对海表温度及锋面的影响”的专题报告。靳光震研究员主持报告会,学院不同专业方向的多名老师和同学参与报告讨论。
曹安州老师首先介绍了南海内波相关研究的背景,他指出,南海蕴含着丰富而活跃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内潮和近惯性波对海洋混合和能量平衡意义重大,而在吕宋海峡内潮的生成、干涉和共振机制、内潮的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台风引起的近惯性波以及不同机制引起的近惯性波仍存在争议。他介绍了于2010年至2011年开展的南海内波实验基本观测站位和观测时间,并基于该观测数据对三个与内潮和近惯性内波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给出了南海北部内潮的平稳性和非平稳性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分析了南海北部几次近惯性波的特征及其各自的生成机制,计算了南海内潮和近惯性波对上层剪切的贡献。
随后,袁野平老师进行了关于中尺度涡旋对海表温度及锋面的影响的报告。她首先量化分析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由中尺度涡旋引起的SST锋面离岸的运动过程,基于Chelton的全球中尺度涡数据集、和GHRSST数据,确定了加州沿岸的较为显著的几个气旋式中尺度涡和反气旋式中尺度涡,利用二维高斯滤波对中尺度涡信号进行了提取和重构,进而分析了中尺度涡对SST梯度锋面的影响及其季节性差异。然后,她基于南海北部陆架的观测数据,对该海域中尺度涡的特征、中尺度涡对河口羽流的调制作用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她基于一个理想模型,深入量化分析了中尺度涡和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SST梯度锋面的影响。
曹安州老师和袁野平老师的报告引起我院师生浓厚兴趣,在报告过程中,两位老师与我院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对南海内潮和近惯性内波的机制、成因及其影响因素,中尺度涡的特征及其对温度锋面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曹安州老师作学术报告

袁野平老师作学术报告

学院老师同学认真听取学术报告

学院老师同学与两位来访学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