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学术沙龙第85、86期顺利举行:中国东部陆架海的“源•汇”系统及有孔虫证据揭示的Nepartak(No.201601)台风对底部沉积物的搬运影响

发布人:曾瑛
活动时间
-

       9月26日,我院海洋科学学术沙龙第85、86期在珠海校区教学楼A404会议室举行。本期讲座由我院卢建国副教授主持,特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胡邦琦副研究员以及王飞飞副研究员做专题报告。胡邦琦副研究员围绕着主题“中国东部陆架海的“源·汇”系统:从流域到陆架,从季节到千年”进行展示分享;王飞飞副研究员针对主题“有孔虫证据揭示的Nepartak(No.201601)台风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对底部沉积物的搬运影响”作报告。海洋科学学院近2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讲座。

       胡邦琦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源·汇”过程的基本概念,地球上物质的“源·汇”过程受到两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外部影响和内部动态过程。紧接着以长江沉积物和黄河沉积物源和汇差异为例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沉积物输运的影响,再从季风系统、洋流等多方面阐述了“源·汇”过程的时间变化尺度等。

       王飞飞副研究员以微体古生物有孔虫研究载体,向我们介绍了Nepartak(No.201601)台风对长江及其邻近海域底部沉积物搬运影响,揭露了以有孔虫为主的微体生物对海域环境变化过程中及特殊海域环境重要的指示作用。

       王飞飞副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在利用有孔虫进行指示鉴定时,对有孔虫的种属有一定要求。一般选用形态完整的、表面干净的原地壳而不选用异地壳,为此,在进行实验时,对于操作者的严谨认真态度有一定要求。

       整个报告过程中,胡邦琦和王飞飞副研究员同与会的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对锋面存在对物质迁移运输影响、有机质能否作为指示年代指标、微体动物(有孔虫)指示地质过程和年代等作用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同时两位专家对多学科交流(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化学、物理海洋等)合作以及古今结合的研究手段表现出浓厚兴趣,期待未来与我院各学科间进一步交流与合作。

1

胡邦琦副研究员作报告

 

2

王飞飞副研究员作报告

 

3

现场互动交流环节

 

4

胡邦琦和王飞飞副研究员与部分参会老师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