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608)| 海洋科学学院召开“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发布人:汪帼英

 

         2019年12月17日上午,海洋科学学院“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在教学楼A404会议室召开,会议由苏明副院长主持。《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油气地质学》《地质景观与资源》《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海洋环境地质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等课程负责人分享了“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1

 

     《海洋地质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苏明副教授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外,围绕着具体的研究实例与近年来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大陆架划界、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热点问题为例,强调中国在上述事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的“负责任”的大国承诺;同时,以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穿插海洋争端、权益等要素,突出“急切性”和“紧迫性”,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南海IODP钻探、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等为契机,突出海洋学科“学科交叉”的特征,鼓励学生在未来开展团队协作和互补的工作,并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的背景下具有科学担当的勇气和能力。

     《海洋气象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邱春华副教授结合课程内容大气边界层结构,穿插介绍《国务院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并追踪生态环境部的一系列文件举措,将课本知识与国家政策密切结合,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的了解。

 

2

邱春华副教授作交流分享

      《海岸动力地貌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雷亚平老师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例,从大桥的建设缘起、研究论证讲到施工过程,历时之久的大桥建设是中国工程师们不忘初心、坚持坚守、自主研发、突破创新的成果,向学生传达海洋科技大有可为的理念。在讲授海岸生态环境时,结合粤东粤西实例,穿插提醒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注意优化治理。

 

3

雷亚平老师作交流分享

     《海洋油气地质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万志峰副教授在讲解我国海洋油气地质特征时,穿插介绍我国海洋争端,特别是东海和南海面临的政治问题,激励学生开展海洋油气地质学的学习与研究,守护我们的蓝色国土。

 

4

万志峰副教授作交流分享

     《地质景观与资源》公选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刘维亮副教授在介绍丹霞景观与资源时,穿插介绍中山大学几代地球科学教师与丹霞的不解情缘和协助申遗成功的感人故事。

     《海洋环境地质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地震与海啸章节中,对地震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时,穿插介绍2008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对重大地震救灾的得力救灾和动员能力,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5

刘维亮副教授作交流分享

 

     《海洋地图与测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艾彬副教授通过引入我国国情现状,激发学生对海洋测量的重视、对海洋国土保护的热情;穿插介绍我国重要的海上活动、测量设备的发展等,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测量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与重要性;讲述我国测量基准的建立、重要测量数据的获取过程,引入先进测量技术的典型案例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海洋地球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王江海教授从“见微知著”原理中衍生出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见微知著、细节决定成败,从学生学习态度之微,知大学培养人才理念正确与否之著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使其成为既拥有大局观,又注重细节完美的卓越人才。

 

 

       注:海洋科学学院积极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纳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课堂讲授内容(或章节)和学生考核关键知识。2019年初,学院已启动第一批课程思政建设15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油气地质学》《地质景观与资源》《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构造地质学与海底构造实验》《海洋科学专业实习》《海洋环境地质学》《海岸动力地貌学》《海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地图与测量学》《海洋气象学》《生物化学》和《海洋微生物学》。这些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穿插思政元素,从海洋权益、岛屿争端、湾区建设、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民族复兴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