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师说(15)| 好奇心是科研工作的动力源泉——杨颖副教授

发布人:林奇琦

       “科研工作是对未知领域的挖掘与开拓。对这个世界拥有好奇心,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去探索,将成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巨大动力。”

——杨颖

 

杨颖老师

 

       杨颖,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化学与污染控制研究团队。20082010年先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士、硕士学位,2014年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5入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关于新型环境污染物检测及其环境行为研究。

      

       近期,海洋科学学院新闻中心对杨颖老师进行了专访。

       记者简称“记”,杨颖老师简称“杨”。下面是采访记录:

 

       记: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杨:我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新型环境污染物检测及其环境行为研究目前主要针对河流、河口环境及近海环境开展工作。新型环境污染物是指目前确已存在,但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定或规定不完善的、危害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所有在各种人类活动,包括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其中包括化学污染物,例如药物与个人护理品,及微生物污染物,如抗生素抗性基因等。此类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将对生态环境乃至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可是我们对其的了解还不够全面深入。而且,在环境介质中新型污染物多数以痕量甚至超痕量水平存在,所以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及灵敏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检测,进而厘清新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环境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记:我们在准备时发现,您在本科和硕士期间学习的是化学类专业,在博士期间攻读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是什么让你在博士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了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深造?而博士毕业后又选择了海洋化学方向进行研究呢?

       杨:虽然从专业名称上有所差异,不过我一直从事的是环境污染物相关的研究工作。本硕期间化学专业的训练,可以让我更快熟悉、掌握不同污染物的检测方法。而博士期间我所在的是土木工程系中的环境工程专业,其中的训练可以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分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影响因素。多数环境污染物最终都会汇集到海洋,从而进入全球范围的扩散和变化。要深入理解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海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而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差异很大,污染物在其中的环境行为也可能会有很大变化。污染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环境行为有什么特征,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地方。

 

       记:您曾在中山大学攻读本科和硕士,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山大学工作,是什么让您选择留在了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在中山大学与香港大学的学习工作经历分别给了您怎样不同的感受?

       杨:从小我就知道中山大学,她是一所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同时又充满活力的学校。我对中大一直有一种很深厚的感情,也在中大度过非常愉快充实的学习时光。因此,博士毕业后我便申请了回来工作。而海洋科学是一门符合国家发展需求充满着机遇的学科。中海洋科学学院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也希望能参与到其中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中去。

我觉得我在中山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习经历的不同感受主要是由于学习阶段的差异引起的不同。在中的本硕学习阶段,我体会到的是中大给予学生很多的机会。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我们可以选择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或科研活动,得到各种体验,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在香港大学攻读博士,更多的是注重科研能力上的系统培训和培养。香港大学对此也提供了不少支持,包括邀请世界知名的学者来校与学生交流,以及提供研究生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等等。

 

杨颖老师

 

       记:从事科研这么多年,相信老师您对科研有一定的见解,您觉得做科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

       杨:我觉得要从事科研工作,首先要具有探索的精神。科研工作是对未知领域的挖掘与开拓。对这个世界拥有好奇心,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去探索,将成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巨大动力。其次,要有韧性。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实验失败,投稿被拒等等都是常见的情况。我们必须把心态摆好,越挫越勇,才能打开一片新天地。再次,要善于总结与思考。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阅读总结及分析的能力,也将更有利于我们科研工作的开展。

 

       记:海洋科学学院的新大楼即将建成,您觉得新大楼对您的科研工作有什么帮助和推动?

       杨:我一直在关注海洋科学学院新大楼的工程进展,也非常期待新大楼的建成。新大楼的落成和使用,将为我们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更完善的设施,将更有利于我们的实验室使用和管理。同时,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学院的仪器平台等资源。新大楼也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交流空间,可以加强老师和老师,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相信这几个方面都将大力推动我们的科研及教学工作的发展。

 

       记:您为本科生教授“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或感受?对于这门课您可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学习上的意见建议吗?

       杨:“海洋有机化学”这门课我上的挺开心的,我觉得同学们在课堂中都能主动回应我的问题,课后也会大家一起讨论,让我觉得同学们在这门课上是认真下了功夫的。这门课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很多,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过我认为,在记忆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能理解并进一步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找到其中的逻辑关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会有更好的效果。现在网上有很多思维导图的软件,我觉得同学们可以利用起来,梳理这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其关联性。

 

       记:您为大一年级本科生指导“海洋科学认知实习”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您对同学们在实习课程中的学习有什么建议?

       杨:认知实习是同学们在课堂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的实际使用及其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联。在这门课程上,我们也是希望能尽量安排同学学习、体验海洋科学不同方向的应用及特点。我认为,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讲解、自己观察、积极动手等方面主动参与到实习中,加深自己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理解及应用。

 

       记:您是怎样看待我们学校一直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呢?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呢?

       杨:学校和学院一直开展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可以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实际运用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同学们可以直接感受科研的魅力与挑战,也可以为以后的升学深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所以,我还是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项科研训练活动的。

 

       记:根据您学习、工作的经历和感悟,您对同学们未来在海洋化学方向的升学深造和科研工作有什么建议吗?

       杨:海洋化学是海洋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及过程的学科,同时也涉及了海洋化学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海洋化学其实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发展对海洋化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海洋科学学院给同学们提供了不少的机会去了解海洋化学方向的学科发展及科研方向,如海洋大讲堂和各种学术报告等。同学们可以多参与这类活动,了解海洋化学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本科在读的同学们还可以积极与老师联系,争取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直观体验科研是怎么一回事,直接了解海洋化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而且,如果有了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也将有利于同学们获得更好的升学深造机会。

 

杨颖老师

 

       采访后记:

       温柔、亲和、健谈是我们对于杨颖老师的第一印象,和杨颖老师交谈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采访过程中,老师对于自身科研工作的热情以及展望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给我们本科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比如关于科研、关于求学等等,非常感谢杨颖老师的采访,祝愿老师在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再攀高峰!

 

       友情链接: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官网-杨颖副教授个人主页:

http://marine.sysu.edu.cn/teacher/786

 

图片来源:杨颖、王斌

文字来源:黄舒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