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院师说(7)| 科研是“玩”出来的——苏明副教授

发布人:林奇琦

       “有同学认为科研很辛苦很枯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还是想说科研是‘玩’出来的,但这个‘玩’是你的兴趣所在。”

——苏明

 

       苏明,男,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2017年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引进人才,现就职于海洋科学学院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所。2011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获得海洋地质专业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工作。目前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主要集中在深水沉积过程及其资源效应、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等方面。

 

苏明

 

       近期,海洋科学学院新闻中心对苏明老师进行了专访。

       记者简称“记”,苏明老师简称“苏”。下面是采访记录:

 

       记: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目前的研究工作和研究项目?

 

       苏:我在博士阶段重点关注的是海底峡谷,主要是利用地震剖面去查明具有成因关联的深水沉积体的特征,分析沉积物输送路径和散布体系,建立沉积物源汇系统。通过对深水沉积过程的分析和深水沉积体系的刻画,对海洋油气的储集体进行评价。我们之前说过要把自己的研究背景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以及国际上的研究热点相结合,所以我现在选择的具体方向,就是在孙晓明老师的团队,从事深水沉积过程及其资源效应方面的研究,重点关注的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机制与富集规律。

       进入到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我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四项,均围绕着“深水沉积过程及其资源效应”开展。第一个是从2016年开始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围绕的关键点是珠江口盆地海底峡谷群的侵蚀沉积特征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动态成藏。第二个是2017年4月批准立项的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主要针对深水沉积体与水合物的关联性,从沉积物角度去探寻并优选水合物站位。第三个是2017年6月承担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外协课题,以南海南部ZM-BK盆地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沉积体的精细刻画,并分析其油气勘探潜力。第四个是2018年即将开始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水合物)的一个课题,针对神狐先导区开展水合物运聚体系及控矿规律方面的研究。

 

       记:您认为成功试采天然气水合物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呢?

       苏:中国海域水合物试采的成功,极大地掀起了水合物勘探、开采、开发利用等等一系列研究的热潮。应该说目前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重心在亚洲,热点在中国!如果商业化开采最终能够实现,第一个将改变地缘政治,第二个是能够改变我们国家目前日益紧张的能源结构,第三个是对它带来的海洋地质基础学科上的发展会起到比较大的突破性作用。目前所有跟水合物相关的地质认识在国际上呈现出日新月异、你追我赶的态势,能走在前面,抢占这个技术制高点,就会对今后带来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记:据悉您曾在科考船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船上的生活带给您怎样的体验呢?

       苏:我参加的是200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航次,总共28天,主要是地质取样和海底多波束资料获取。第一个体验就是刺激,当然,这个体验存在了5天;第二个体验就是紧张,因为船上实行的是轮班制,人停机器不停,需要大家根据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工作,相互的写作与配合尤其重要;第三个体验就是无聊而又有趣,千万不要觉得这两个相反的体验不会在一起,当你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会很有趣,如果让你连着看20多天呢,也会无聊吧。所以,在船上工作之余,一定要学会生活。比如,看看一直想看但又没有时间看的小说或者电视剧,学学一个新的软件等等,学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渡过这段会让你终生难忘的日子。

 

su

 

       记:请问您为何选择到中大来任教?

       苏: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和学生打交道,不仅能够让自己心态年轻,与学生的交流也会带来很大的启发和启示。能够带着学生做科研,这是我想给自己的一个挑战!其次,我在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方向是深水沉积,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工作也是从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应该算是海洋地质的科班出身。中大海科院在大力发展海洋科学,大力发展海洋地质,能够围绕着海洋地质,与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与合作,选择到这里来,其实就是怀揣着一颗梦想,共谋发展。很荣幸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之后,围绕着海底峡谷,我可以与沉积动力方面的老师合作,可以与海洋微生物生态方面的老师合作;围绕着天然气水合物,我可以与海洋生态基因方面的老师合作,等等。感谢中大海科院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平台!

 

       记:您觉得来到中大压力大吗?

       苏:实事求是的说,我觉得来到中大还是“压力山大”的。首先是学院的老师们都非常优秀,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你会不断的受到他们的“刺激”,让你自己不敢有半刻的松懈。其次,上课的压力,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天职!我以前在中科院没有上课这一块,来中大以后觉得老师上课真的挺不容易的。上课前要好好去备课,备课的时间甚至远远超过了上课的时间。同时,老师们都会去寻找一些比较新的资料补充到原来的课件中去,不断扩充自己的背景知识,这样上课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回答同学们的问题。当然,剩下的压力主要源自两个P了,就是Project项目和Paper文章。当然,压力大不一定是坏事,其实从本质上来看,这些压力也会推动着自己去组建并完善自己的ResearchGroup,当你做成了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很快乐的,也许这就是我说的“玩科研”吧。

 

       记:您对珠海校区的印象如何?您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您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吗?

       苏:珠海校区是一个非常非常适合科研的地方,风景优美,学校提供的人才公寓可是正宗的海景房哦。当工作累的时候或者有困难的时候,我喜欢在走廊上看看远处的山、学校内的风景,让自己放松放松。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平时放松时喜欢做饭或者吃点好吃的,周末手痒了或者嘴馋了,就去菜场选择食材自己动手,过瘾一下。也一直想把喜欢的篮球重新捡回来,希望有空可以找同学们一起打球,各位球星要下手轻一点哈。

 

苏明

 

       记:学院每年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鼓励各级本科生积极参与,您认为本科生是否现在就应该为科研做准备? 

       苏:当然,本科生参与科研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研究生时期在专业上有所变化的时候,你更要提前进入这个角色,一定要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当中,第一要选题明确,要跟带你的老师商量好。第二个,一开始不一定要急于去做某些事情,首先要清楚这个选题的来源,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就要去阅读文献。我不希望你们是为了在本科毕业简历里写着这样的科研经历而去做,而是希望做完后在这个方向要有所收获。

 

       记:我们了解到您有在英国阿伯丁大学的科研经历,有什么比较有意思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值得分享吗?

       苏:说几件小事吧。

       第一,永远不要认为自己的英文差。在国外你就应该勇敢地去说,连手势带比划我想大多数外国人都能听懂你的意思。但是我们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一个人的时候能和一群老外侃侃而谈,但是两个人在一起时连说都不敢说,都怕说错,我一开始去也是这样。

       第二,我们经常看到外国一些科研人员晚上不干活,周末休息,一有假期就去度假,很多国外实验室一到了下班时间就不允许进去。之前有段时间我们在阿伯丁干活,晚上干活晚了就打个地铺睡在实验室,第二天就有保安问Leader到底怎么回事。其实,因为他们干活的效率和投入度非常高,干活时不分心,所以基本不用怎么加班。这里,我们要学习的是首先要提高效率,因为在你效率不高的时候,你就必须拉长你的研究时间,这恰恰就是你想成功,但又跨不过去的坎。

       第三,留学生在外面其实是非常团结的。比如元旦的时候我们会聚在一起开个Party,一起包饺子之类的。在外国你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自己去买菜,学会做饭,合理安排时间。

       第四,我觉得要学会边玩边学,这跟刚才说的效率是有关系的。

       第五,很多欧洲国家在重要节日期间都是很热闹的,但这个过程在一定要注意人身财物安全。

 

       记:您在大学时曾经对自己的专业迷茫过吗?您觉得我们面对专业迷茫时,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

       苏:我对自己的专业也有迷茫的时候。2001年我在湖北襄阳高考,报了上海交大,但是差4分,算是个落榜生,进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刚入学校的时候,我就是不想学,整个大一大二都不想学,甚至到大三。但是到了大三暑假的时候,每个人都要科研立项了,我们都要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我很幸运地选择了我的导师解习农教授,他当时给我选了一个方向去做油气。后来我就跟着我的师兄到了大庆油田,去看岩芯和描述岩芯。我就突然发现我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我就是喜欢看岩芯,喜欢去看地震剖面。我才知道,原来自己根本就在封闭自己,不去了解这个专业,所以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我的意思就是说,对我们大家而言,一个专业也好,一个方向也罢,不要一上来就觉得没有意思。首先你要了解它,这样你才能发现原来还是非常有趣的,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这个是最重要的。

       实际上我觉得我们可能都有一种误区。学院现在安排的基础课程很多,实际上是想让大家在大一大二时尽量接触到所有的课程,这样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喜好。其实我觉得你们现在一开始完全没有必要说我喜不喜欢这个专业,不怕晚,但是关键是要认清自己。

       我觉得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陈省平书记说的非常好,他说很多同学是调剂过来的,但是你如果实在是不喜欢这个专业,你可以抛弃海洋,但不可以让海洋抛弃你。我们现在非常幸运地正处在我们国家有史以来发展海洋力度最大、投入最大的一个时期,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去做一点自己的事情?中山大学围绕着珠海校区大力发展涉海学科,属于我们学校自己的海洋科学考察船、海洋科学学院大楼等等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建设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每天都应该有一种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状态去考虑自己的事情。对你们而言,迷茫期会有,但不要拖延四年。

 

       记:在这些年的研究中,您觉得写论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苏:对于真正想从事科研领域的同学,有几个技能是必须要掌握的。第一个,查询、搜集、阅读和整理文献。了解这个学科比较权威的期刊,关注文献的被引用次数,在看文章时快速阅读题目、摘要和图件来进行归类整理。阅读文献后你再进行总结,实际上不就是在写前言么?这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个,写文章时逻辑不能出现跳跃,思考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外国人的思考方式与中国人不同,看文献时可以多关注他们的行文架构。第三个,你所找到的证据一定要能充分证明你的观点。第四个,在文章的讨论部分要与他人有所对比,对比的过程就是反映你是否阅读文献,是否掌握这个方向的基本点。实际上所有的Paper写作有一定的技巧在里面,有点像八股文,每一部分都有它想展示的内容。

 

       记:您认为在研究中有什么心理是需要我们去克服的?您对待科研的心态又是怎样的?

       苏: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感兴趣的点和投入值。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科研是用时间“怼”出来的。比你勤奋、长得比你高、比你帅、比你健康、比你聪明的人还跑得比你早,你总是想休息一段时间等到明天再说吧,等到你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别人已经领先你一大截了。你一开始选择的点、你今后发展的目标还有你自己的努力程度,这三个我觉得是最大的挑战。

       有同学认为科研很辛苦很枯燥,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还是想说科研是“玩”出来的,但这个“玩”是你的兴趣所在,如果你感兴趣,你不会认为你所做的工作是一种负担。很多同学读到博士时才发现自己不适合走科研这条路,这也是很正常的。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同的,所有人都是第一个自己,而不是第二个别人。每个学生都是这样,找到你最擅长的事情,找到你最喜欢的事情,读书改变的不是命运,改变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

       对于科研的“幸福”,我自己的看法是这样的:不讨厌自己的工作,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或爱好;这份工作有还算体面的收入,使自己不用花很大精力去考虑物质,从而更多地投入科研;愿意投入,愿意花时间在这个事情上;取得一点点小的成就会表现的开心,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不断去想,甚至在睡梦中都会被自己的想法笑醒。我觉得自己现在比较幸福。

 

       记:您对未来的海洋科学学院有什么展望吗?

       苏:第一,有更多的海洋科学领域的优秀老师加入,大家可以更好地交流合作;第二,有更多的从事海洋地质的老师加入,大家围绕着一个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如深水沉积,如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如深水油气等,能够一起组建ResearchGroup,大家携手同行;第三,有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因为年轻是没有极限的,年轻能够带来更多更好更新的Idea。

 

 

       采访后记:热情、爱笑、健谈,和苏明老师聊天是一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老师在访谈过程中分享了很多亲身经历和思考建议,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深深热爱。苏明老师无论课上课下,一直强调“科研是玩出来的”,这种对学习、对工作的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使得他在这个领域一路探索、一路收获。

 

友情链接: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官网·苏明老师个人主页:

http://marine.sysu.edu.cn/teacher/4976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官网:

http://www.giec.ac.cn/

阿伯丁大学(英国)官网:

https://www.abdn.ac.uk/

 

 

采访:陈晓芝、梁翠文

撰稿:陈晓芝、梁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