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新知,推动海洋科学领域进步——第三届中山大学海洋系统科学开放年会在珠海举行

发布人:王玉颖

为促进海洋系统科学交流,聚力科研创新,推动海洋科学领域进步,2025年10月17-20日,由中山大学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山大学海洋系统科学开放年会在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多个国家(地区)高校、科研单位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企业代表相聚珠海,围绕海洋系统科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进行研讨。本次会议以学术报告、墙报、期刊和设备展览的形式进行了交流,共包含98场特邀报告,102场口头报告及30份墙报,多家海洋装备制造企业、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参与展出。

会议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苏明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大可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教授,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刘治民,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熊翔,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飞教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珠海校区综合党委书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党委书记刘梅等出席会议开幕式。

 

 

刘治民在代表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致辞中指出,海洋是融入珠海血脉的发展基因,市科协通过组织市民群众登“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联合中山大学举办珠海市科普大赛等活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他强调,本届年会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契机,期待与会各方深化合作,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在珠海转化,吸引青年人才,共同助力珠海打造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高地。

刘飞院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感谢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及支持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发展的单位与同仁,他表示,中山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在海洋科考平台建设、深海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他强调,海洋系统科学研究是关乎全球生态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学校将继续深化与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合作,为解决全球海洋挑战贡献中大智慧。他希望与会者畅所欲言、共探发展路径、为海洋强国战略献策。

刘梅代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作总结致辞,她回顾前两届年会在海洋系统科学领域的思想碰撞与成果积淀,指出本届年会是传承成果、探索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起点,将为凝聚共识、协同攻关、推动我国海洋系统科学研究迈向更高水平提供契机。她介绍实验室通过研发“珠海云”科考母船、海洋数字孪生引擎等创新成果,为海洋科学发展提供支撑。她期待以年会为契机,深化与各参会单位的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科研事业发展。

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柴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秦玉教授、李建平教授、田纪伟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张传伦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刘敬圃教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王正兵教授,日本东京海洋大学Hidekatsu Yamazaki教授,荷兰乌得勒支大学Gert J. de Lange教授作特邀大会报告,分别介绍研究成果。

 

戴民汉院士

 

柴扉教授

 

刘秦玉教授

 

李建平教授

 

刘敬圃教授

 

王正兵教授

 

田纪伟教授

 

张传伦教授

 

Hidekatsu Yamazaki教授

 

Gert J. de Lange教授

 

本次会议设置印度洋与高原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大洋/海盆深部结构、物质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人工智能海洋预报和重建技术,深海典型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海洋负排放理论、模拟与评估,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技术等15个专题分会场,同时召开东南亚边缘海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SIMSEA)、国际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中国青年工作组会议。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专题1:印度洋与高原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

 

专题2:高影响海气事件的次季节变化机理与预测

 

专题3:热带气旋和海洋相互作用:从天气到气候尺度

 

专题4: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

 

专题5:海岸带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演变

 

专题6:人工智能海洋预报和重建技术

 

专题7:深水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

 

专题8:大洋/海盆深部结构、物质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

 

专题9:国际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 中国青年工作组会议

 

专题10: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变异机制

 

专题11:深海典型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

 

专题12:近海生态模型:预测、评估与可持续决策

 

专题13:海洋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专题14:河流-河口-海洋碳源汇过程、机制及增汇途径

 

专题15:海洋负排放理论、模拟与评估

 

专题16:东南亚边缘海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SIMSEA)

 

专题17: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技术

 

     本届年会圆满落幕,海洋系统科学的新篇章已然开启。让我们携手共进,扬帆驶向深蓝,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