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新闻 | 我院刘岚教授团队开展庙湾市级自然保护区本底调查获央视关注

发布人:王玉颖

 

10月9日,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对南方海洋实验室与我院刘岚教授团队在珠海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珊瑚本底调查进行了播报,肯定了调查捕获的生物产卵影像价值以及珠海长期坚持生态治理和保护而实现的水质大幅提升的显著成效。

城市河口珊瑚生态系统面临污染、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却蕴藏独特的生态智慧,正为全球珊瑚礁保护提供新思路。

刘岚教授团队长期聚焦珠江口珊瑚生态系统这一独特的生态环境,以珊瑚分布、健康状况及保护区政策为目标进行生态修复实践,探索城市河口区珊瑚生态系统的物种独特性与生物多样性以及珊瑚生态系统的环境适应机制,相关成果为珠海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支撑,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文明建设。

 

画面中,

数十个舌骨牡蛎附着在礁石上,

海洋生物的精子与卵子,

如黄色和乳白色烟雾随水流缓缓扩散,

当两者结合,便会孕育出新生命。

 

 

如此清晰地记录下这一生态奇观,得益于绝佳的水下能见度条件,这也是当地长期坚持生态治理和保护的成果。

位于珠江入海口的珠海庙湾岛,作为万山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珊瑚礁、鱼类、贝类等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然而这片海域也曾深受陆地污染和海洋垃圾的困扰。

 

 

为改善生态环境,2006年,当地正式设立庙湾珊瑚市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建设珊瑚苗圃、实施人工移植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珊瑚覆盖率,使海湾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目前,保护区内记录到珊瑚种类达50多种,千姿百态的珊瑚、色彩斑斓的热带鱼,这些跃动在海底的生态信号,正是海湾治理成效的体现。

 

 

我院赵俊教授研究团队基于卫星遥感的大湾区牡蛎适宜性生长指数长时间序列最新成果表明,近十年该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佐证了该保护区海湾治理的显著成效,海洋环境条件更加适宜如牡蛎等海洋生物的生长。

 

 

近年来,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陆续在珠海庙湾海域完成系列生态调查活动,调查范围覆盖万山群岛多个站点。通过科研监测海底环境,对多处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进行全面“体检”,为评估生态变化提供了关键数据。

南方海洋实验室与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将长期致力于珊瑚保护及海洋生态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科研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