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术讲座(124、125、126)|赤潮、浮游贝类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以及海域环节动物分类学相关研究

发布人:曾瑛
活动时间
-

       2019年4月10日下午,我院海洋科学学术讲座第124-126期在珠海校区教学楼A404会议室举行。应我院龚骏教授邀请,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的董燕红、李海涛和张敬怀三位高级工程师分别作了以“赤潮发生与环境关系的相关研究”、“印度-西北太平洋浮游贝类分类学和动物地理学研究”及“澳大利亚海域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笔帽虫科的分类学研究”为题的学术讲座,海洋科学学院龚骏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与同学参与报告会。

       董燕红高工简要介绍了对广东省历年赤潮的发生情况与近岸常见的赤潮种类(夜光藻、棕囊藻等),详细介绍了南海赤潮监测研究历史、赤潮暴发与营养盐、区域等环境条件的相关性、甲藻胞囊时空特征分布及成因解析等;最后以在线图像分析技术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研究为例,强调了仪器和技术的发展对赤潮监测的重要推动作用。

1

董燕红高级工程师向我院师生介绍南海赤潮监测研究

 

       李海涛高工以丰富多彩的图片展示了南海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翼足类、异足类和海蜗牛)及利用比较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开展的动物地理学研究成果,强调了多样性与分类学工作的匮乏与研究难点;介绍了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生物鉴定中的应用情况,指出海洋生物表型可塑性与基因型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2

我院学生向李海涛高级工程师积极提问

 

        张敬怀高工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强调海洋监测中“采样方式”等细节对多样性与生态学调查结果的重要性,并以多毛类动物笔帽虫的研究为例介绍了海洋底栖动物形态分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研究成果,对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就海洋底栖动物分类与生态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3

我院师生认真听取张敬怀高级工程师讲座

 

       报告结束后,我院师生与来访的三位专家积极互动交流,就南海赤潮监测指标与预警、采样时间对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影响、传统形态学研究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结合研究等学术问题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4

我院师生与三位海洋监测中心专家积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