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学术讲座(106)| 气候变化的高/低纬驱动问题
2018年12月18日下午,我院海洋科学学术讲座第106期暨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报告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学人馆举行。西安交通大学程海教授作主题为“气候变化的高/低纬驱动问题”的专题报告。学院孙晓明教授主持了本次的学术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侯增谦院士、厦门大学高树基教授、同济大学杨守业教授、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石学法研究员、学院殷克东教授、杨清书教授、吴玉萍教授、王江海教授、龚文平教授、龚骏教授、翟伟教授和苏明副教授等100余名师生参与了报告与讨论。
程海教授在高精度质谱同位素测量技术领域,发展了国际先进水平的U系质谱测量技术,包括230Th和231Pa TIMS、MC-ICPMS测年方法、U-Th标准、230Th-234U-238U久期平衡标准以及相关同位素半衰期的精准测定。在本次报告中,程海教授主要围绕气候变化的高/低纬驱动问题讲述其近年所取得的成果。该研究成果通过葫芦洞石笋高精度的14C和230Th年龄对应关系,建立了低纬地区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记录,可靠地揭示了亚轨道尺度高、低纬气候变化之间存在遥相关关系。在14C年龄校正到绝对日历年龄方面,以及全球变化、考古、大气-海洋碳循环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高/低纬气候变化的精细关系仍是困扰科学界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中国石笋的研究也被赋予科学界的期待:替代格陵兰冰芯记录,建立晚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的对比关系和时间标尺,并引领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
程海教授启示在场师生,作为科学研究人员应注重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并为其倾注心血,研究人员也应是实验人员,熟悉实验内容,方法与技术,才能做出好的成果。在场师生也为程海教授的精彩报告所吸引并积极互动。

程海教授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