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海科师生在行动丨物理海洋研究生党支部到兆征纪念小学开展海洋科普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努力推动学生和社会公众提升海洋意识、保护海洋生态、助力建设海洋强国,在世界海洋日前后,我院各党支部联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广泛深入开展“海洋科普宣教进海岛、进社区、进中小学”主题党日活动。

科普讲座参与人员与小学生在班级集体合影
6月9日,我院物理海洋研究生党支部与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党支部共同走进兆征纪念小学开展海洋科普小课堂,科普内容包括中华白海豚和湿地红树林等知识。
中华白海豚(学名: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虎鲸的近亲。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是唯一以“中华”命名的海洋豚类,也是我国海洋鲸豚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首先,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周瑞春工程师通过讲解有关救助中华白海豚的纪录片,以海洋哺乳动物——中华白海豚为例做了介绍,向学生们科普了中华白海豚的现状。在讲座中她从鲸豚基础知识、救护等方面讲述了海洋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讲述了2017年组织成功救活了1头糙齿海豚“江江”并放归大海,既是广东首例,也是国内外极少数成功救护并放归大海的案例。播放了中华白海豚从出生到学会游泳的视频,让小学生对中华白海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周老师与学生热烈互动,回答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向提问的学生赠送了纪念品,科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周瑞春工程师与小学生们的精彩互动
科普小课堂的第二部分由物理海洋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学向小学生们介绍了湿地红树林的相关知识。红树林(Mangrove)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森林的“地球之肺”和湿地的“地球之肾”的功能,是地球上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课堂上,支部的党员同学们首先介绍了红树林名字的由来,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如木榄、秋茄、海莲、红树等,这类植物的祖先原本与陆地上的其他植物无异,只是在进入海洋边缘后,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加上潮涨潮落间海水的周期性浸淹,这些富含“神奇”单宁酸的植物群落,一旦刮开树皮暴露在空气中,就会迅速氧化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并依次介绍了红树林的基本特征、红树林的生长环境以及生态功能,通过照片和视频讲解相结合,让小学生们认识到保护红树林生态的重要性。支部同学们也和小学生们积极互动,并向提问的学生赠送了纪念品,科普课堂气氛持续活跃。

物理海洋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同学向小学生开展科普讲座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都深刻认识到保护中华白海豚和红树林的重要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关心海洋、爱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自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同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物理海洋研究生党支部部分成员、周瑞春工程师与课堂小学生在教学楼前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