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陈路晟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SCI论文
近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陈路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期刊Remote Sensing(IF= 5.349,中科院大类二区,Top期刊)发表研究论文“Detection of Oil Spill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Using Landsat-8 OLI”,指导老师和论文通讯作者为孙绍杰副教授,论文另一位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本科生洪晓润(原2019级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

图1 发表文章信息
该论文研究基于中山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南海潜在溢油污染遥感监测》,项目组成员为陈路晟(项目负责人)、洪晓润、陈志超、陈均霖、蔡跃鹏,指导老师为孙绍杰副教授,项目通过2015-2019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对南海北部海表的海洋溢油进行监测研究。该项目组在2022年“中大科技园杯”第十五届赢在中大创新创业大赛学术创新赛道中荣获二等奖。

图2 荣获赢在中大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证书
我院重视本科生科研训练,促进学科交叉,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学生自由探索的学习力、培养学生发现质疑判断的思想力、提高学生实践创造的有效行动力,为培养引领未来海洋研究的科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本科生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7篇(据不完全统计),并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科研竞赛、学术会议和论坛等。
项目组研究内容和发表论文内容介绍
石油勘探开发、炼制、运储及消费过程中,会造成原油或油品从作业现场、储器中外泄,经不同途径输运到海洋表面,形成海洋溢油。海洋溢油会危害鸟类、贝类和鱼类等生物的安全,对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南海油气资源丰富,且南海北部是东亚及世界重要的航运枢纽,为溢油的高风险区。已有记录主要侧重于大型溢油事故,缺乏对区域化溢油的整体监测。
本文以南海北部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8 OLI卫星影像,目视解译了2015年到2019年内将近5000景光学遥感影像,通过形态学和光谱分析排除溢油类似物,识别海面油带,并利用高分辨率PlanetScope光学影像对获取的溢油面积进行交叉验证。随后结合油井平台位置数据和海面交通密度数据判断溢油的来源。

图 3 研究方法流程图
研究共发现南海北部海表溢油次数632次,其中9%来自油井平台泄漏,78%来自船舶溢油,剩余的来源未知。聚类分析发现,船舶溢油集中发生区域为珠江口东部广东沿海,湛江东部,中越边界和东沙群岛北部;平台溢油频发区为大湾区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和北部湾中部。本研究证明了Landsat-8 OLI影像可用于区域性海面溢油监测,获取的海面溢油分布可服务于南海北部溢油高发区的重点监测和溢油的环境影响评估。

图 4 船只溢油

图 5 油井平台溢油

图 6 2015年-2019年南海北部溢油分布图
论文链接:https://www.mdpi.com/2072-4292/14/16/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