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红心领航”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坚持党建引领, 发展海洋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围绕实施这一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深入阐述和科学部署。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提出要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始终立足学科优势,坚决落实中央部署,坚持党建引领,紧抓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攻关、带动平台建设,打造“红心领航”党建品牌,以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有力平台服务地方海洋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党建加强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学院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育人模式,引领和激发海洋学子投身海洋、立志报国的热情和忠诚,锻造学生扎实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从而高水平地投身海洋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一体,即以提升引领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育人保障功能,夯实从严治党、办学治学、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两翼,即以“课程思政”提升第一课堂育人成效,以“三全育人”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高度融合、“两翼齐飞”。

在“一体两翼”育人新模式的指引下,海洋学子们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号召和要求。
2019年7月以来,学院党委组织“科技助农、青春建功,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若干名海洋生物方向的学生组成“智渔时代”团队进驻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广发村,对当地传统优势的黄立鱼养殖产业进行调研,针对养殖户对黄立鱼养殖积极性逐年降低、优势产业日益衰微的根本原因进行认真分析。
学生们通过走访问询、撒网采样、收集数据等方法,发现当地的潮汐、温度、咸度等养殖要件在整个南中国海沿岸都属难得。但由于来自福建和海南的传统鱼苗存活率低且生长缓慢,养殖户在漫长的生产周期里资金压力巨大,对常见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偏低,进而影响了与收购商的议价能力。伴随近年来饲料价格大幅上涨,渔民收益不断降低,当地渔村的传统产业优势不断衰微,“乡村振兴”亟需破题。

“智渔时代”团队深入养殖一线进行走访调研
此后,学院党委积极帮助学生对接学院相关科研团队,针对养殖户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并争取到林浩然院士、何建国教授成为理论顾问。凭借科研团队在水产养殖领域的深厚技术积淀和不懈努力,终于以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突破难关,培育出生畸形率更低、存活率更高、长速度更快的黄立鱼鱼苗。解决技术难题后,学院党委又与团队教授们一起争取到陈大可院士、任荣伟教授以及荣获第三届创新创业英才奖的郭怡适博士出任创业顾问。
在强大的理论顾问、创业顾问智囊团指导下,团队制定了高效的“繁育推”一体化推广策略。在此基础上,学院党委进一步指导“智渔时代”团队迅速开展技术推广,以优惠的鱼苗价格结合完善的售后服务,在红旗镇实现了从点到面的辐射帮扶,将“科技助农、科技兴农”落到了实处。
自2019年以来,对接养殖户从3户增加到50户,养殖面积从0亩到2300亩,目前已经覆盖红旗镇养殖面积的五分之一,养殖户们表示新鱼苗让他们“刮更多鱼、赚更多钱”。团队的工作切实解决了当地农民发展产业的难题,带动农民走向科技兴渔致富路,促进乡村海水养殖产业振兴发展。

团队坚持以解决农业农村问题为导向,把成果留在渔民家让渔户脸上绽放灿烂笑容
2022年7月,“智渔时代”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举斩获红旅赛道创意组广东省金奖。大赛评委认为,“智渔时代”团队的工作深刻体现了“红色青春筑梦创业人生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活动主题,取得了巨大帮扶成效,是当代大学生投身“海洋强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案例。特别是参赛团队中两名学生党员始终奋斗在一线,他们吃苦耐劳、勇挑重担、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的表现感染和带动了身边同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三年来,海洋学院党委持续开展的红旅行动,吸引了69名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学院党委将以此为典型,积极加以总结推广,以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储备且知农爱农的海洋科学人才。


林浩然院士和陈大可院士对“智渔时代”团队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智渔时代”团队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党建促进科研攻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学院党委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深知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现代化首先离不开“创新”的第一动力。
为此,学院党委着力引导教师团队、科研人员针对具体产业问题投身科研攻关,为乡村振兴、人民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切实把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自建院以来,学院始终扎根珠海,依托学院各科研团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科学、稳步推进智慧海洋综合产业项目建设,合力推动珠海市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助力珠海海洋强市建设。
如前文提到的“金湾黄立鱼种业体系研发能力建设项目”,是由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生态基因组团队针对养殖户的具体难题,依托学院和“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整合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黄立鱼苗种培育。通过多方面优化,将基因编辑后受精卵存活率提高到30%,并申请授权多项发明专利。同时,新的黄立鱼鱼苗成功解决了生长速度缓慢的问题,而且规格整齐、存活率高、畸形率低,有效提高了鱼塘周转速度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养殖户各类风险。鱼苗首期大规模繁育已超过1000万尾,折算可覆盖1500亩鱼塘。团队还使用精子冻存技术打破季节限制,实现了鱼苗的全年培育;通过浸泡疫苗技术以及药物筛选技术,辅助解决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助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金湾黄立鱼产业建设和发展。
在高新技术的加持下,金湾黄立鱼产业价值显著提升,也成为了养殖户口中的“金字招牌”。截至2021年,已辐射带动500多户渔户养殖黄立鱼,直接带动就业超300人,间接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从事产业覆盖鱼苗基地管理、电商直播、食品深加工等,累计创收超过2800万。预计到2023年,金湾黄立鱼养殖产量在全省的占比将可达到80%以上,以活鱼销售、鲜鱼加工等为中心,通过品牌建设、产品推介等途径,拓宽流通市场,活鱼销售和鲜鱼加工等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此外,通过建设省级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增加黄立鱼产业附加值,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共同提升。
相关科研成果和转化成效也得到了金湾区政府的重点关注,刘军区长对“智渔时代”团队关于“助力金湾黄立鱼养殖产业,落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回应,期望我院科研团队与金湾区政府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金湾区渔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珠海特区报、珠海电视台、广东卫视、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了学院科研团队助力金湾黄立鱼提质增产成效。
截止2022年8月,在学院党政班子协同引导下,海洋科学学院共承担珠海市技术服务类项目18项,委托单位包括珠海市自然资源局、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珠海市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珠海市公安局斗门分局、珠海市金湾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等。

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黄立鱼受精卵

多家媒体报道科研团队助力金湾黄立鱼提质增产成效
党建带动平台建设
学院党委始终将地方产业发展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坚持以党建带动平台建设,为学院师生服务地方产业搭建桥梁。
2022年,学院党委先后带队到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市农业集团公司等企业调研交流。通过了解企业发展规划以及相关领域技术需求,组织学院相关团队成立对接工作组,持续加强学院与企业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为校企联动、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提供支撑,更好助力地方海洋经济的跨越发展。
7月8日,依托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建设的“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珠海市农控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来自两个单位的下属党支部同时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在党建引领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扎根珠海、服务地方,与地方企业强强联合,合作推动共赢共建,推动学院深度参与珠海智慧海洋综合产业项目,促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跨越发展,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蓝色硅谷”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已覆盖海洋牧场建设、海域环境检测、养殖苗种繁育、水产动物营养等多个领域。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珠海市农控海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和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协议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以建党百年为新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带领全院师生扎根珠海、深入一线,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踔力奋发、砥砺前行,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双融双促,不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攻关和科技创新,以党建促发展、促提质,持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助力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争取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