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吴加学教授研究团队顺利完成2022年洪季澳门及邻近海域科考航次任务
2022年7月,我院吴加学教授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2022年洪季澳门及邻近海域科考航次任务顺利完成。
澳门海域位于珠江河口入海泥沙扩散的关键通道,过去40余年,澳门向伶仃洋多次填海造陆可能影响到珠江河口西南向的泥沙扩散通道,对珠江河口湾及海岸带的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本航次主要通过现场观测了解澳门海域的环境动力背景,关注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与沉降,泥质带的物质组成与侵蚀特征,探讨泥沙扩散规律,为项目研究提供澳门海域及邻近海域典型海岸带的水文泥沙、沉积地貌和水质生态等基础数据。
本航次由3船同步实施,包括8个走航断面以及3组7个定点站位的观测和取样。科考船上搭载了多参数水质仪YSI-EXO、LISST-200x、表层沉积物采集器、浅地层剖面仪等多种仪器。同时,结合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座底四角架底边界层观测系统,实现了研究区域悬浮颗粒生态动力过程、近底边界层泥沙输移、地貌演变等过程的高分辨率观测。航次执行期间,该海域东南季风盛行,现场海况较差,科考人员凭借刻苦耐劳的毅力和严谨务实的作风,克服了高温酷暑、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和海况带来的影响,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科考任务。
据悉,本航次得到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科研资助(NSFC-FDCT)项目“澳门海岸带变化与陆海统筹空间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号:42161160305),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主科研项目“珠海市典型海岸带变化与陆海统筹空间规划策略关键技术研究”(编号:SML2020SP011)等项目的资助,共有来自中山大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澳门科技大学3家单位的18名师生参与。我院任杰副教授担任该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刘欢副教授、邓俊杰副教授、熊海仙副教授、叶雷平助理教授分别负责现场调查任务的实施。


图1-2 科考人员对仪器设备进行参数调试


图3-4 浅表层沉积物采集

图5 座底四脚架观测系统布放

图6 科考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