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学公开课|陈大可院士:海洋研究的态势和愿景

发布人:吴学万

        2022年4月10日19:00-20:30,我院邀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山大学特聘教授陈大可院士为2021级大海洋实验班同学们讲授以“海洋研究的态势与愿景”为主题的专业导学公开课,导学公开课由学院院长王东晓教授主持,同时开设了广州南校园现场课堂和在线平台直播课堂(约3100余人在线观看)。

 

陈大可院士讲授公开课

 

        课程伊始,陈院士以南极冰盖融化、大陆架划界、海上丝绸之路等实例向同学们说明海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海洋研究事关海洋权益、安全保障、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接下来课程内容中,陈院士介绍了国际海洋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包括海底洋中脊热液系统的发现、大洋环流的结构和成因、大洋环流统一理论、“中尺度革命”、“气候革命”、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国际合作建设全球海洋观测体系、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南大洋观测系统计划、北极多学科漂流计划、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等。陈院士提到,当代绝大部分的重大科学发现和进展都高度依赖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开发和应用,倘若要在国际海洋领域掌控话语权,则必然要求我们自身具备过硬的技术水平。

        同时,基于国际海洋研究进展和现状,陈院士提出了对于我国海洋研究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认为应以国家需求和科学前沿并重为前提,重点关注近海海岸、深海大洋和南北两极等海域;在“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基础上提出“监控中国海、深入五大洋、控制南北极”的进一步目标。陈院士解释到,海洋科学是一门严重依赖于海洋观测数据的实验科学,若想实现以上目标,必须要求产出标志性成果,例如建设高回报、高影响的典型观测系统。接下来陈院士简要介绍了他所关注的三项观测系统(Big Cross-西太平洋观测系统、Big Ring-南大洋观测系统和Big Bay-粤港澳大湾区观测系统),以及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建设情况、现有平台以及最新发展。

        在课程内容最后,陈院士表示希望同学们意识到海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国际海洋研究和我国海洋研究的进展,认识到我国海洋研究的整体水平,并寄语同学们要紧抓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充分利用现有优质平台资源,积极发挥自身聪明才智,为建设全球顶尖海洋观测系统,探索深蓝未知领域、促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陈院士的精彩讲授激发了同学们浓厚兴趣,大家就海洋科学发展现状、未来方向和有关环流、气象等专业学术问题踊跃提问,陈院士也结合自身经历给予了详尽的解答。最后,本次以“海洋研究的态势与愿景”为主题的专业导学公开课在广大师生“探索未知、向海图强”的美好愿景中圆满结束。

 

线上听课同学积极交流

 

同学们踊跃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