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连续2年获批省级示范课,中山大学海洋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显成效
“他用肢体语言和出海的科研经历等,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讲得趣味而生动,让我们课上能一直跟着他的节奏学。而课程结束后也无需过多死记硬背,知识就已经清晰地扎根在脑海里了。”这是上过中山大学《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学生对授课老师苏明的印象。
就在今年,该课程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认定为广东省本科高校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和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而去年同一时间,该学院的《海洋生态学》课程获批2020年度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年来,学院2门课程先后“出圈”。苏明认为,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是有促进效应的,这点在海洋科学专业是非常明显的。

追求润物无声般的课程思政,专业课程先后成为省级示范
4年的大学本科学习中,海洋地质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林理娥有两件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情。“一是苏明老师在《海洋地质学》的第一门课上,他跟我们谈到了在南海的油气勘探,告诉我们要了解国家领海的范围、国家的能源勘探等,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海洋地质要有‘爱国爱校爱院’的深厚情感。第二件事就是,他跟我们分享他乘坐‘深海勇士’号深潜的经历。”这让她和同学们,开始关注课程之外的家国情怀,也开始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自己所学的专业。
而让大四本科生薛媛至今记忆犹新的,则是苏老师“手舞足蹈”讲解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关于沉积物如何从陆地到海洋的全过程。薛媛记得,课上讲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联合古陆解体时,苏明的两只手从中间向两旁打开;当讲到沉积物从陆架到陆坡入海的过程时,苏明则将手腕立起充当陆架坡折,将手臂摆成较缓的陆架,将自己的身体和腿沿着手掌角度摆成较陡的陆坡的样子。熟悉的类比、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板书,让薛媛觉得“苏老师的课有一种魅力,让学生们都愿意一直跟着他往下学,而在结束课程后无需用过多时间死记硬背,知识就已经清晰地扎根在脑海里了。”
正是在这样趣味生动的课堂中,引人入胜的案例传递给了学生民族自信与自豪感,激发出了同学们的时代责任感与担当;创新独特的教学方式,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迎刃而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亦在逐步提升。
这,就是中大海洋学院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
2019年以来,学院在《海洋地质学》《海洋地图与测量学》等专业课程中,围绕“课程思政”目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大国责任、学术前沿等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至诚报国、投身海洋的理想追求。

一流课程背后的卓越追求,为初登讲台备课长达9个月
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中大海洋科学学院集合全院教师力量,团结一致助推教学改革的结果。
“不瞒你说,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准备了足足9个月的时间。”在中大附近的咖啡馆里,自诩属于微胖界的苏明教授,一边擦着满脸的汗珠,一边和记者谈自己初为人师时的窘迫。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照在他满是笑容的脸上,科研人员严肃刻板的印象,在此刻被一扫而光。
苏明坦言,自己虽然是地质学科班出身,但自己对专业也有过迷茫的时候。2001年高考以4分之差落榜上海交大,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资源勘查工程(基地班)的他,大一大二的时候因为对专业不了解,一直抵触学习。直到大三在导师的指导下去大庆油田看岩芯,他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就是喜欢看岩芯,喜欢去看地震剖面。”
但也是那一次,他才悔不当初,“自己未曾好好去了解专业,浪费了太多的宝贵时间。”因此,他不想让学生重蹈覆辙,想让学生尽早尽快了解并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加上自己33岁才转型做老师,为了上好这门课,他在背后下足了功夫。
到了2017年9月,苏明迎来了让自己毕生难忘的“第一课”。那天,做足准备的他,在台上铆足劲讲了90分钟。因为“觉得自己中气足、嗓门够大”,他麦都没用。但一堂课下来,他竟因用力过猛导致了胃痉挛。更让他沮丧的是,因为自己90分钟讲的都是知识点,课堂上学生们的反馈,并未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但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他,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为快速解决问题,他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同行讨教、和同学们谈话,一边据大家反馈的信息,不断地尝试改进教学的方法。
为避免授课知识结构碎片化、教学内容书本化和学生记忆僵硬化,他创新出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肢体动作语言结合地质模式板书与多媒体联动帮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点;为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他用历史故事将学生引入课堂,通过分享自身出海实例,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热爱,树立“投身海洋、服务国家”的远大志向;为培育学生文献阅读与团队协作能力,他聚焦学术前沿、明确探讨主题,让同学按3-5人成组,有序分工互相协助地去完成相关课题。
几个月后,他的《海洋地质学》课堂上,变得生机勃勃。如今,这门课已成为学生最喜爱和追捧的“热课”之一。
成立教研室,三批次55门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
截止目前,学院共实施三批次共55门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海洋生态学》课程获批2020年度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认定为2020年省一流本科课程(金课)。《海洋地质学》课程在2021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认定为2021年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同时被认定为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2021年7月,学院成立了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室,由学院院长和书记共同担任教研室主任。对于课程思政,苏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课程思政不能和思政课简单划等号,应该是在老师通过梳理授课知识点,在合适恰当的地方将思政元素融入进来,只有这样才能从“德才行”三个角度去促进学生不断追求卓越。
他还提到,课程思政关键不仅仅在于老师,更重要的是有学院和学校的支持。通过团队的方式,一起提炼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库才能真正的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地。苏明说,学院党政班子对此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围绕“理念-操作-管理-成效”,强调海洋科学的专业性和天然优势,确定“三步走”战略。计划到2023年,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与此同时,学院专业升学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大幅度提升。
未来,学院还将计划建设优秀课程案例的电子元素库,并和国内其他多所实力相当的高校合作出版海洋地质课的专业书籍。苏明说,“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素能够巧妙地融和,课程思政就能做到润物无声,其对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专业知识又是有促进效应的,就像盐溶于汤中,会产生化学反应。这点,在海洋学专业非常明显!”
责任编辑:程远州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2022年1月5日
原文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446548/633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