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学院召开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暨2021学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
为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山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行动方案》《中山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中山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计划》的精神,持续推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室于8月26日下午在海琴3号A201会议室召开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暨2021学年秋季学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学院党委书记、课程思政教研室主任李春荣,学院党委副书记、课程思政教研室副主任廖喜扬,学院副院长、课程思政教研室副主任苏明,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教研室主任赵俊,海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研室主任易梅生,海洋环境保护与评价教研室副主任杨颖,已立项的课程思政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首先,学院副院长、课程思政教研室副主任苏明阐述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情况,自2019年以来,我院共实施三批次共55门课程思政建设,其中海洋生态学课程获批2020年度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认定为2020年省一流本科课程(金课)。我院于2021年7月获批成立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研室,由李春荣书记、王东晓院长担任教研室主任,廖喜扬副书记、苏明副院长担任教研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然后,三门优秀课程思政负责人代表分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经验。苏明教授列举了《海洋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以“历史-现状-未来”为主线,挖掘思政要素,结合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使用多手段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设计肢体动作语言对应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过程,用煲粥这一生活实例来解释热成因气体生成过成功中的超压现象,用高速路的限速、分流和堵车来解释流体运移通道的效能和变化,用正在上课教室的位置分布来解释水合物形成所需要的储集空间,手写地质模式板书与多媒体联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课后交流中,用自身出海实例,激发学生对海洋的热爱,树立“投身海洋、服务国家”的远大志向。
贾坤同副教授通过充分挖掘提炼蕴含在《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着重将辩证思维、环境保护、民族自信、学术诚信、创新思维、动物伦理理念等融入教学过程,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列举将安全理念和“红线”意识融入到海洋微生物培养基制备、灭菌及消毒技术的知识点,将辩证思维和科研思维融入到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知识点,将生物安全意识融入到海水鱼类细菌病原体的分离及鉴定的知识点中。总结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有困难找组织、找好切入点、和润物细无声的四点心得体会。
李静副教授详细分享了《海洋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围绕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架构课程思政内容,实施方法与教学方法相融合,从课前、课中、课后多过程引入思政元素。在知识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案例分析中,通过常见事物引入法作为案例开端,知识点讲授中通过引入“反应停事件”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结合科研前沿介绍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事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在课后布置开放性思考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科学家的事迹,学习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最后,学院党委书记、课程思政教研室主任李春荣做总结并部署下一步工作。李书记强调要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等方面,切实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入挖掘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结合专业学党史、结合党史讲专业。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优秀成果的引领辐射作用,宣传好、推广好、应用好海洋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提升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同时,学院会加大支持力度,确保组织领导、条件保障、评价激励、宣传推广等工作落地、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