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迎新(132)| 走进海科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017)

发布人:卢垚

【编者按】海洋科学学院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了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齐头并进的育人机制,编印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系列出版物15部。包括: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海洋科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指导书、海洋科学学院学生论文集(2册)、海洋科学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册)、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2册)、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学子系列(2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海洋大讲堂进中学与我的母校系列等。

 

本书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编印(2017年11月),陈省平、汪帼英主编。

 

1

内容简介

 

        2008年5月,中山大学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互聘高层次人员,联合培养学生,合作开展研究,共建“海洋学院”,自此,中山大学海洋学院从无到有,扬帆起航。2016年5月更名为海洋科学学院。

        海洋科学学院是“协同创新”的产物,“协同创新”不仅仅是学院创立之宗旨,更是学院长期坚持的办学传统。海洋科学学院强调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形成集调査采样—分析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中试/工程化一产品化/产业化等环节的“链式”协同模式,围绕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校、校-所、校-企等合作,建成了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口水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岸与岛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河口水利工程实验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广东高校重点实验室、珠海市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推广中心、南海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

        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创新资源能否有效地转化为育人优势,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海洋科学学院整合产学研相关资源,打造海洋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点和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强化建设“脸谱”课程,构建“学科大类一专业方向一综合提升”海洋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体系,推动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服务者、学生之间的互动融合;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三方面,探讨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全面促进创新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从而形成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的育人模式,获得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其目的是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按要求达到预计目标。海洋科学学院通过实施师生午餐会、双班主任制、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在学院职员工作规范、学生综合测评与奖学金评选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规章制度予以规范,实现了教师、学生、职员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相互包容和理解。制度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学院文化相对固化的过程。“协同育人”理念已逐步成为海洋科学学院师生共同的价值理想和职业追求,着力培养未来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已成为新时期“海院精神”的核心表述。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书是在《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015)》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敬请学院师生和有关专家对选编中的不足给予指正,提出意见和建议,使之在工作实践中更臻完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