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迎新(137)| 走进海科院: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2017)

发布人:刘文慧

        【编者按】海洋科学学院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下,围绕第一课堂人才培养规律,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构建了全员化、多元化、立体化与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协同管理齐头并进的育人机制,编印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系列出版物15部。包括: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海洋科学学院实践育人、海洋科学专业《形势与政策》指导书、海洋科学学院学生论文集(2册)、海洋科学学院规章制度选编(2册)、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系列、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2册)、海洋科学学院优秀学子系列(2册)、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海洋大讲堂进中学与我的母校系列等。

 

        本书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陈省平、潘云智,副主编:刘亚婷、李颖、汪帼英、宁曦、韩墨香。书号:ISBN 978-7-306-06322-9,254.1千字。

 

1

 

内容简介

 

讲好海洋故事,弘扬海院文化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号:zd_hyxy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平台认证于20145月,是一个提供海洋科学相关专业人士学习与交流机会的平台。该平台发布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相关资讯,反映学院师生精神面貌,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为主题进行科普教育。账号主体为中山大学,是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的官方微信平台。

        在运营过程中,学院官微始终坚持讲好海洋故事,弘扬海院文化,把全院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凝心聚力,营造宜教宜学氛围,打造出了海洋科普、海洋资讯、海洋班风、海洋学子、海洋大讲堂、海院午餐会、海院新进人才、海科院迎新、“两学一做”等精品专栏,在珠海论坛海洋分论坛、海洋科技文化节、粤港海洋夏令营等活动期间,实现实时推送。在2015—2017年,该平台共推送海洋资讯478篇、海洋科普249篇、海洋学子163篇、海洋班风129篇、海院午餐会71篇、海洋大讲堂49篇、海院新进人才38篇。

 

表1 2015—2017年微信平台推送文章数量及阅读量情况

 

年\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2015

 

篇数

17

6

10

19

22

8

15

10

18

17

45

67

阅读量

1855

1304

1425

3460

2032

1019

3079

1263

2059

2148

6294

9652

2016

 

篇数

17

21

82

74

87

87

68

105

112

117

118

130

阅读量

2126

2547

12220

15639

23900

24134

22504

20269

20189

20994

19454

24395

2017

 

篇数

119

116

132

143

138

166

163

194

185

184

223

205

阅读量

22263

22138

37842

42476

21496

28145

27411

29212

34998

34575

48415

50098

 

        全面拓展教师—职员—学生的交互空间。服务学生本身就是高校所有专业教师、行政教辅人员职责中的重要因素和首要任务,但在日常事务性工作日益繁重的情况下,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实际沟通交流相对较少。虽然,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会经常向学生讲“如果同学们有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欢迎跟我交流”,但事实上,这种“交流”难以成为自觉,即使有也大多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缺乏精神层面的沟通。有了微信公众平台的支持,教师及行政教辅人员的常规工作(如布置作业、通知提醒等)可以通过微信进行,学生也可以随时给教师留言提问,增加互动机会;既可群发和群聊,提高效率,又可进行点对点的私密性对话,互动关系不仅局限于知识的交流,还包括精神和情感层面。海洋科学学院线上线下结合,推进教师、职员、学生之间的互动,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每2~3周举行1次师生午餐会,每月举办1次海洋大讲堂讲座,每次活动均形成记录表,通过微信平台打造海洋班风、海院午餐会、海洋大讲堂等精品栏目,定期推送,全面拓展教师—职员—学生的交互空间。

        全面拓展导学—助学—促学的渠道和空间。导学,即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倾向于对学习者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的指导,含有提供咨询的意义。助学,即在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提供帮助,倾向于解决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促学,倾向于学习者学习动力的调控和学习过程的监控,以维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行为,如考试、考核、竞赛、激励、表扬、提醒等。通过微信平台,教育者可以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推送给学生,而学生只要拥有移动设备,就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车站、机场或某一个特定等待的场合随时学习或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海洋科学学院线上线下并举,实现全面导学、精准助学到主动促学。以迎新为例,迎新工作从确定录取学生名单开始,在微信平台开辟海科院迎新专栏,以平均每天2~3条的频率推送相关资讯,直至入学后第1学期期中考试,持续120天,累计共推送资讯200篇,包括新生指南类48篇、走近海科院类48篇、入学教育类20篇、How to Win at College类69篇、新生风采类15篇,以此进行全方位的迎新指引和专业引导。

        全面拓展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融合互动空间。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发送,可实现图文并茂,视频、音频等片段也可同时推送,并能实现与学生在微信上的交流互动,这给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手段、效果等带来全新变化。虽然微信信息大多是碎片式的,但是一旦大量碎片式的信息集中围绕在某一个热点问题之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促进德育与智育的互动,实现知识引领和思想引领。海洋科学学院促进线上线下形成合力,通过微信平台拓展德育与智育之间的融合互动空间,营造“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坚持“贴近专业,贴近社会”,打造海洋资讯、海洋科普等精品栏目,每天推送1~2条,及时反映我国在海洋领域取得的成就,宣传国际国内海洋相关政策,跟踪国际国内海洋研究热点,普及海洋专业知识,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海洋,引导更多有志青年投身海洋事业;另一方面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打造海洋学子、“两学一做”等精品栏目,每周推送2~3条,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全面拓展学院—家庭—社会的交互空间。微信平台大大提升了教育的延展度。家庭和社会有关人士可通过关注学院微信平台或朋友圈以增进了解,将原本松散的弱关系变成紧密的强关系,加大双方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院—家庭”和“学院—社会”互动,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科普途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即传播快、渠道广、频次高。海洋科学学院申请的“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微信订阅号科普宣传”项目,被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批准为2018年创新环境建设计划(科普专项)项目。面向社会公众的海洋科普教育以及旨在培养创新型海洋人才的专业化教育,是项目实施的两个重点,最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科学学院积极拓展学院—家庭—社会的交互空间,通过微信平台推送关于招生就业、学生活动、学术报告、素质教育、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新资讯信息,扩大“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科普教育平台品牌效应,增加学院在学生、家长、社区乃至国际中的关注度,塑造学院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学院的美誉度。

        微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及时发布海洋相关资讯和学院信息,反映师生精神面貌,畅通学院社会学院家庭之间的互动渠道;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微信平台,以实现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学习和科研方法;在普及海洋知识的同时,全面塑造学院良好形象,以逐步扩大学院影响力,最终实现吸引招收优秀生源,并推荐优秀毕业生升学或就业。目前,学院官微单月推送文章数量已突破200条,单月阅读量已突破5万次,位居中山大学全校各院系微信平台阅读量排行榜之首,已成为学院师生、校友、家长、同行等之间不可或缺的互动平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