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迎新(36)| 走进海科院:管理、服务与组织,实现育人全动员
编者按: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学院,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以造就海洋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发展的推动者为使命,深入推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立德树人一体化模式。
组建思政教育大团队,完善思政教育制度框架,实现育人全动员、全参与
◆管理育人,引入“目标管理”,强化科学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
学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实党委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管理责任制,严把入职政审关,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确保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以良好发挥。建立并实施基于PDCA循环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明教学纪律。强化师德教育,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注重师德宣传,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爱岗敬业精神,强化教书育人职责,树立为人师表意识。学院制定了目标管理方案:在严格考试考核要求的前提下,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考试不及格率5%以下,大二学生参与课外科研训练80%以上,大三参与课外科研训练90%以上,大四学生100%进入导师科研实验室并完成毕业论文,深造率80%以上,就业率98%以上,体测达标率98%以上,学生因学业因素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每年分别发布2次学业与体测情况报告、科研训练分析报告、升学就业质量报告和微信运营质量报告,紧盯目标,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卓越。
五年来,学院师生意识形态事件零发生,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发生,师生引发舆情事件零发生,实验室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师生非正常身亡事件零发生,教师教学事故零发生,学生考试作弊行为零发生。

定期开展新教师培训

注重师德宣传,打造“海院师说”专栏
◆服务育人,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
学院突破教师、行政教辅人员与辅导员的传统分工局限,全员参与学业辅导与学生成长,积极帮助师生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
①实施双班主任制:除了教授或副教授担任专业班主任以外,另安排负责党务、人事、教务、科研、实验等事务的行政教辅人员担任副班主任。每学期开展3~4次班级活动,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科学学院班主任活动系列》。
②实施师生午餐会制度:每2~3周举行1次,推动师生互动,言传身教,以打破课室的空间局限,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环境,出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海洋大讲堂与师生午餐会》。
③专设实验教辅人员担任团委副书记,参与学业辅导工作,负责动员、组织、指导、保障学生开展课外科研训练。
④实施新生领航计划:遴选优秀学长对接新生,通过情况摸查、注册报到、宿舍内务,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进行专业引导和学业辅导。
⑤实行团藻促学计划:针对具体的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通过上述途径,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班主任活动

师生午餐会

课外科研训练

新生领航计划

团藻促学计划
◆组织育人,创新党支部设置,强化党组织的育人职责,把组织建设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
海洋科学学院党委把支部建在二级学科上,实现党建与学科的有机融合,并按二级学科设置教师-研究生联合支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支部书记,促进师生互动,推动“组织育人”。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每年组织1~2次红色专题教育培训活动,每年开展1次“两优一先”评优表彰活动,党支部活力持续提升,组织力不断增强。
健全党员联系师生制度,不断增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服务师生成长成才。三年多来,学院官网和官微推送“优秀学子”系列稿件380多篇、“两学一做”系列470多篇稿件,不断树立“学”的典型和“做”的楷模,彰显组织育人实效。
编印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建章立制》《廉政风险防控》《讲党课》《学思践悟》等6部党建系列出版物。
学院党委先后于2016年、2019年获评“中山大学先进党委”。

学院第5期红色教育专题培训班(红安)学员合影

学院党委陈省平书记(左二)接受“中山大学先进党委”表彰

海洋科学学院党建系列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