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院新闻 | 我院南海台风后海洋环境变化综合科考航次圆满完成

发布人:王玉颖

 

      202597日,随着香洲云科考船停港靠岸,由我院组织实施的台风后海洋环境变化综合科考航次圆满完成。本航次共历时6天,由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教授指导、航次首席科学家胡子峰副教授带队,针对我国南海北部湾台风过境海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观测。

 

全体科考队员启航合影

 

本航次聚焦台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构建起空、海、表、体一体化的立体观测网络:借助自动气象站和探空气球观测,捕捉大气边界层结构演变;利用走航ADCPFerryBox系统实现海流剖面连续测量及表层水温、盐度、化学要素的高分辨率监测;通过CTD剖面探测和多层次生化采水,解析海洋物理和生物化学环境的垂向特征。同步开展海面遥感对比观测,为卫星遥感数据的真实性检验提供支撑;运用VMP剖面仪进行湍流微观结构测量,揭示海洋能量传递过程。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的大力支持下,航次成功实现无人船自动追踪探测锋面区域,展现了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先进水平。

 

 

CTD作业和采水

 

 

VMP作业

 

 

布放无人船作业

 

安全是科考的基石。航次开展期间,船上组织了专项安全培训,涵盖救生设备使用、应急逃生流程、海上作业规范等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实操演练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科考队员和船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为海上科研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体船员开展海上安全培训

 

王东晓教授强调:台风过境后,海洋环境会发生多要素、多尺度的物理-生态联动响应,这一过程显著调节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本次科考获取的高分辨率、多维度现场数据,对于深刻理解台风驱动下的海气相互作用机理、发展精细化海洋灾害预报模型、以及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台风-海洋反馈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应用前景。

 

本次科考任务的成功实施,不仅彰显了我院在海洋科学综合考察方面的能力,更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航次获取的数据对于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调控机理、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化观测支持。这些数据还将为解析陆海相互作用过程及物质迁移转化机理,厘清海洋生态系统与关键生物种群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有望为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在应对极端海洋灾害方面提供宝贵的科学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