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黄立鱼养殖难题,我院“‘兴’有渔力”实践团扎根金湾开展“百千万工程”突击行动

发布人:王玉颖

一、缘起“智渔”,金奖赋能乡村振兴

      为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兴有渔力”实践团(前身“智渔时代”团队)自2019年起扎根珠海金湾区红旗镇,聚焦黄立鱼(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养殖产业瓶颈。团队通过35次实地调研、300余户渔户走访及2300份问卷分析,精准诊断三大核心问题:种质资源退化导致抗病力下降、繁殖效率低下制约产能、养殖周期过长增加成本风险。

 

“智渔时代”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调研

 

       围绕黄立鱼“良种选育”关键问题,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生物方向的师生们积极响应,在学院海洋生态基因组研究团队的指导下,建立了以高效海鱼Dual gRNA for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核心的“六位一体”技术模式,实现黄立鱼良种规模化繁育和可持续性生产,将黄立鱼良种率提升25%,鱼苗存活率提升至87%,发育期缩短半年。经过五代品种选育和培养,最终培育出“金湾1号”和“金湾2号”两个优质黄立鱼新品系。

      2019-2022年,“智渔时代”团队不断推广“金湾1号”和“金湾2号”鱼苗,并为渔户提供技术培训、对接销路等配套服务。目前,团队已将“金湾1号”和“金湾2号”黄立鱼新品系推广至50多个渔户,养殖面积覆盖全镇的五分之一,平均亩产增收提升了2.5万元,辐射带动养殖黄立鱼500多户,黄立鱼养殖产业振兴带动大林社区相关就业120多人,间接带动附近区域就业超1800人。推广到相邻五村后,红旗镇形成了大型连片养殖基地,人均年收入提升了超2万元。团队带动整个金湾区的黄立鱼养殖总产值与利润单价的提升,总间接带动就业人数4110人。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与指导

 

      团队的成果得到政府重点关注,央视、学习强国等多家权威媒进行了报道,金湾区区长亦亲笔回信,肯定了团队成果对金湾区养殖产业发展的贡献。经数年积累,团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最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斩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

 

“智渔时代”团队核心成员和指导老师

 

      基于金奖团队在金湾区多年积累的基础,为了积极响应广东“百千万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号召,学院于2023年正式组建“‘兴’有渔力”“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红旗镇广发村、三板村、沙脊村、大林社区,开展专项行动。

 

二、根植金湾,实践助力产业发展

      2023年暑假开始,海洋科学学院团委在“智渔时代”团队的工作基础上,组建“‘兴’有渔力”实践团,通过开展“走塘头、访渔户、察实情”专项行动,不断将收集到的问题反馈给学院海洋生物方向的研究团队破解。3年来,实践团累计开展鱼虾养殖专题交流5场,完成访谈30余次。

“‘兴’有渔力”实践团

 

      通过构建“养殖参数-养殖收益”动态模型,海洋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精准识别出饲料转化率低、病害感染频发等产业瓶颈问题,开展病原分子鉴定、环境风险量化评估等专业化培训,有效破解养殖难题。“‘兴’有渔力”实践团成员闪鼎昊说,“现在通过水下图像识别技术能够识别畸形鱼,我们下一步将探索水流、声波等物理参数来监测鱼类健康,让养殖更科学。”红旗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15个月的人工喂养,这些鱼平均体重已超半斤,生长速度比传统养殖快了近30%。”

 

“‘兴’有渔力”实践团的成员正在解剖黄立鱼,进行鱼苗质量监控实验

 

      突击队队长赖允杰已经是第三年参加这个项目的下乡活动,他和队友们一起上门调研渔户生产养殖情况,“比如说当地渔民养殖的规模,收成情况,具体养殖哪种鱼苗,有没有鱼虾混养模式。询问渔民是否愿意尝试新品种的时候,有些渔民不太愿意冒这种风险。列举一些更切实际的数据,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养殖新品种所带来的更大的收益”。在下乡的日子里,赖允杰走访调研、跟渔民一起劳作,不仅让自己的所学得以落地施展,也更加明白了自己未来致力的方向。“以前觉得海洋生物方向更多是坐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没想到有这么多实践环节,我现在认识到我们的研究还是要回归到实际当中去”。

 

赖允杰(左一)和队友们一起上门调研渔户生产养殖情况

 

      针对当地黄立鱼、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频发、种质退化等瓶颈问题,突击队创新构建“养殖培训+现场诊疗+跟踪服务”三位一体帮扶模式,向当地养殖户推广黄立鱼与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混养的模式。赖允杰介绍,黄立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虾则栖息在水体底层,混养既能高效利用空间,又能减少病菌滋生。采用“鱼虾混养”模式,养殖户年均增收可达3万元至5万元。赖允杰说,“黄立鱼嘴小,把虾苗养到5厘米至6厘米再投塘,就能避免被吃掉。”

      “从去年开始,中山大学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入列了7个团队筛选海洋牧场试养品种,包括我自己牵头的黄立鱼也进入了省农业农村厅的28个试养品种之一,我确实想将这条鱼做成一条产业链条,从种苗、养殖、深加工,到冷链、物流做成全产业链的服务。”带队老师、海洋科学学院卢建国教授表示,他将继续扎根这里,带领突击队将黄立鱼的全产业链做起来。

 

带队老师卢建国教授介绍工作经验

 

      团队积极参与金湾区黄立鱼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金湾区内拥有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省、市级水产良种场,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黄立鱼供港出口备案场近20家;培育了珠海龙胜、海绿等产业综合企业、合作社14家,带动全区3000人参加产业经营,并创建了金湾区黄立鱼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了苗种繁育、养殖示范、仓储物流、冷链配送、加工贸易的产业格局,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三、知行合一,增长才干做贡献

      海洋科学学院“‘兴’有渔力”实践团扎根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水产养殖一线,始终把“知”与“行”贯通于育人全过程:在塘头浪尖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育种、繁养、推广一线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兴农本领,真正实现了把立德树人做到产业深处、把人才培养融进乡村振兴。实践团以黄立鱼“育繁推一体化”为切口,让青年学子在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中淬炼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

      2024年,实践团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实践团典型案例;2023年,实践团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实践团行动优秀品牌项目、优秀团队。连续两年荣获省级典型案例和优秀团队称号,既是对海洋科学学院技术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学院“把青春播撒田野、把论文写进百姓收获”的育人模式的高度认可。未来,学院将持续以水产种业振兴为牵引,让更多青年在知行合一中增长才干、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渔业人才,真正把立德树人的成效写在渔民的笑脸上、写在金湾的水面上、写在民族复兴的大地上。

 

2024年,实践团入选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典型案例

 

2023年,实践团获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实践团行动优秀品牌项目、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