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日程

一、会议总览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17日-20日

会议地点:广东省珠海市高新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4号楼

10月17日

现场报到、专题报告:

专题8:大洋/海盆深部结构、物质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召集人:张国良,丁巍伟,刘传周,孙珍,张鑫,夏少红,黄小龙,赵亮)(09:00-17:00,海琴4号楼B213-1会议室)

专题16:东南亚边缘海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SIMSEA)(召集人:胡湛,杨虎)(08:30-17:00,海琴4号楼B214会议室)

10月18日

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09:00-17:40,海琴4号楼 D209报告厅)
专题16:东南亚边缘海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SIMSEA)(召集人:胡湛,杨虎)(08:30-16:00,海琴4号楼B214会议室)

10月19日

专题报告:
专题1:印度洋与高原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召集人:李保生,徐连连,于威)(09:00-11:55,海琴4号楼 B210会议室)
专题2:高影响海气事件的次季节变化机理与预测(召集人:李保生,秦箭煌,周磊)(09:00-12:10,海琴4号楼B211会议室)
专题3:热带气旋和海洋相互作用:从天气到气候尺度(召集人:张翰,马占宏,张文舟,管守德)(09:00-12:20,海琴4号楼B212会议室)
专题4: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召集人:邱春华,李明婷,张志伟,胡石建)(08:40-17:55,海琴4号楼D205报告厅)
专题5:海岸带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演变(召集人:叶雷平,熊海仙,邓俊杰,刘欢)(09:00-12:05,海琴4号楼B213-2会议室)
专题6:人工智能海洋预报和重建技术(召集人:宋贵霆,齐继峰,卢文芳)(09:00-16:00,海琴4号楼B228会议室)
专题7:深水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召集人:苏明,解习农,范代读,徐景平)(09:00-17:00,海琴4号楼B222会议室)
专题9:国际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 中国青年工作组会议(召集人:谭羽俊)(09:00-12:00,海琴4号楼B216会议室)
专题10: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变异机制 (召集人:赵辉,李博,肖武鹏,吴梅林)(09:00-11:55,海琴4号楼B226会议室)
专题11:深海典型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召集人:周亚东,谢伟)(09:00-12:00,海琴4号楼D818会议室)
专题12:近海生态模型:预测、评估与可持续决策(召集人:汪斌,余柳倩,张恒,肖灿博 )(09:00-17:00,海琴4号楼B213-1会议室)
专题13:海洋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召集人:牛明杨,谢伟)(14:20-17:50,海琴4号楼B210会议室)
专题14:河流-河口-海洋碳源汇过程、机制及增汇途径(召集人:翟惟东,谢伟,李朋辉)(14:20-17:50,海琴4号楼B218会议室)
专题15:海洋负排放理论、模拟与评估(召集人:肖灿博,朱学明,修鹏)(09:00-15:40,海琴4号楼B214会议室)
专题17: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技术(召集人:吕天一)(09:00-11:20,海琴4号楼 B209会议室)

10月20日

离会

 

二、大会报告

会议时间 10月18日09:00-17:4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D209报告厅
08:00-08:50 现场报到、注册、缴费
09:00-09:40 开幕式、领导致辞
09:40-09:50 合影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09:50-10:20 戴民汉 院士 厦门大学 海岸带复杂系统临界动力学
10:20-10:40

茶歇

10:40-11:10 柴扉 教授 厦门大学 Designing and Modeling Ocean Iron Fertilization Experiments
11:10-11:40 刘秦玉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南海海表温度在季风爆发中所起的作用
11:40-12:10 李建平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气耦合桥理论与跨洋盆相互作用
12:10-13:30

午餐

14:20-14:50 刘敬圃 教授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 人工智能在海洋地学方面的应用--实例与展望
14:50-15:20 王正兵 教授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utch coastal system and implications for morphodynomic modelling
15:20-15:50 田纪伟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深海中微子与湍流协同观测
15:50-16:10

茶歇

16:10-16:40 张传伦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古菌地球生物学跨尺度系统性研究
16:40-17:10 Hidekatsu Yamazaki 教授 东京海洋大学 High-frequency observations of plankton and particle abundance from a cabled observatory off Japan
17:10-17:40 Gert J. de Lange 教授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Form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editerranean Organic-rich Units (sapropels): Diagenetic Control and Variability
18:00-19:30

晚餐

 

三、专题报告

专题1:印度洋与高原的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召集人:李保生,徐连连,于威)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1:55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0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15 刘屹岷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印度洋-青藏高原强迫及其在季节内尺度的气候效应 特邀报告 于威
09:15-09:30 段安民 教授 厦门大学 青藏高原对印度洋海温和次表层洋流的影响 特邀报告
09:30-09:45 陈梦燕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两类印度洋偶极子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差异 口头报告
09:45-10:00 徐连连 副研究员 中山大学 中国南部极端高温日数年代际增加的物理机制 口头报告
10:00-10:15 王麟 助理教授 中山大学 Impact of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Iranian Plateau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口头报告
10:15-10:40

茶歇

10:40-10:55 周磊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大气-高原协同作用对东亚季风机理和预测预估的影响 特邀报告 徐连连
10:55-11:10 Gayan Pathirana Senior Lecturer University of Ruhuna Asymmetric Impacts of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Evidence from Surface Chlorophyll and Rainfall Variability 特邀报告
11:10-11:25 李保生 副教授 中山大学 伊朗高原增温对南亚夏季风边缘区降水增强的影响 口头报告
11:25-11:40 于威 副教授 中山大学 北大西洋三极子海温异常模态及其三个分量对ENSO形成的影响 口头报告
11:40-11:55 赖鹏有 中山大学 近年北大西洋海温与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年际关系的增强 口头报告
11:55-13:30

午餐

 

专题2:高影响海气事件的次季节变化机理与预测(召集人:李保生,秦箭煌,周磊)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1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1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15 徐邦琪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复合极端事件的次季节变化机理和预测 特邀报告 周磊
09:15-09:30 任宏利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MJO事件的气候特征与次季节可预报性 特邀报告
09:30-09:45 王璐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季节内振荡对南亚边缘海季风爆发未来变化的影响 口头报告
09:45-10:00 李保生 副教授 中山大学 海温梯度影响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动力机制 口头报告
10:00-10:15 秦箭煌 副教授 河海大学 CMIP6模式中海气相互作用的模拟评估 口头报告
10:15-10:40

茶歇

10:40-10:55 李元龙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MJO对东南印度洋海洋热浪事件可预报性的影响 特邀报告 秦箭煌
10:55-11:10 冯杰 研究员 复旦大学 Sensitivity of Tropical Cyclone Track Predictability to Initial Condition Errors in the Inner and Environmental Regions 特邀报告
11:10-11:25 石剑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A Pathway for Northeast Pacific Marine Heatwaves to Influence Temperatures in Western Europe During Early Winter 口头报告
11:25-11:40 胡帅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Seasonal Prediction of the Record-Breaking Northward Shift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n July 2021 口头报告
11:40-11:55 蒙泽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The critical combined effect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s and tropical equatorial Rossby waves on the tropical cyclone genesis over Bay of Bengal during May 口头报告
11:55-12:10 段泳浒 上海交通大学 An idealized semi-empirical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background moisture influence on MJO pathway selection 口头报告
12:10-13:30

午餐

 

专题3:热带气旋和海洋相互作用:从天气到气候尺度(张翰,马占宏,张文舟,管守德)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2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2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吴巧燕 教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台风丰满度及外围尺度扩张 特邀报告

张翰

马占宏

张文舟

管守德

09:20-09:40 Mantravadi Venkata Subrahmanyam 教授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Heavy Rainfall Induced by Typhoon Yagi-2024 at Hainan and Vietnam 口头报告
09:40-10:00 张旭日              中山大学 Upper-Ocean Structural Response Mechanisms to Wind-Wave Intensification under High Sea States 口头报告
10:00-10:20 刘宇皓 中国海洋大学 Storm Size Modulates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fication Through an Oceanic Pathway in Global Oceans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卢著敏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台风产生或增强暖涡的机制 特邀报告
11:00-11:20 管守德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Enhanced Sea Surface Cooling and Suppressed Storm Intensification during Slow‐moving Track‐turning Stage of Tropical Cyclones 口头报告
11:20-11:40 黄孟亚 中国海洋大学 Widespread sea surface salinification in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Changjiang River Plume 口头报告
11:40-12:00 张浩宇 上海交通大学 Oceanic Control on the Long-Term Intensification of Extreme Tropical Cyclone-Induced Sea Surface Cooling 口头报告
12:00-12:20 张翰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Air-Sea Conditions Observed by Multiple Platforms during Tropical Cyclones in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2023 and 2024: Cases Study 口头报告
12:20-13:30

午餐

 

专题4: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召集人:邱春华,李明婷,张志伟,胡石建)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8:40-17:55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D205报告厅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8:40-08:58 宋振亚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小尺度海洋过程推动大尺度气候模式发展——基于海气通量参数化改进 特邀报告 邱春华
08:58-09:16 葛建忠 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 Contrasting impacts of flooding and tropical cyclones on estuarine plume environments 特邀报告
09:16-09:34 兰健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Wintertime Mixed Layer Depth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特邀报告
09:35-09:50 张志伟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亚中尺度过程生成的新理论及其参数化 口头报告
09:50-10:05 陈兆云 教授 汕头大学 层化对近岸峡谷处风生上升流的调控作用(Effects of Stratification on Wind‐Driven Upwelling Over a Coastal Valley) 口头报告
10:05-10:20 徐世明 研究员 清华大学 Submesoscale kinetic energy and cascading in the 400m-resolution, adaptively-refined simulations by OMARE (Ocean Modeling with Adaptive REsolution)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0:58 朱耀华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Asymmetric Causal Control of Indo-Pacific Forcings o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特邀报告 张志伟
11:16-11:34 何庆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尺度涡对海洋温度变率的影响 特邀报告
11:16-11:34 吴晓东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Explaining the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nduced frontogenesis using an effective beta parameter 口头报告
11:35-11:50 赵中华 副研究员 海南大学 南海海盆亚中尺度不稳定对浮游植物生长与沉降的调控 口头报告
11:50-12:05 张恩照 中国海洋大学 基于SWOT卫星的南海亚中尺度过程和内孤立波研究 口头报告
12:05-14:00

午餐、午休

14:00-14:18 徐振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赤道内潮远距离耗散 特邀报告 李明婷
14:18-14:36 舒业强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西北部冬季双下降流带特征与机制 特邀报告
14:36-14:54 杜宇 教授 中山大学 南海边界层急流与华南暴雨 特邀报告
14:55-15:10 康杜娟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内潮与中尺度-亚中尺度涡旋的相互作用 口头报告
15:10-15:25 孙忠斌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吕宋海峡黑潮流径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 口头报告
15:25-15:40 洪炜琦 博士后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The role of the Westward Equatorial Undercurrent in feeding the Seychelles–Chagos Thermocline Ridge upwelling 口头报告
15:40-16:00

茶歇

16:00-16:18 Tom Rippeth 教授 Bangor University Seasonally Stratified Seas: Present and future 特邀报告 舒业强
16:18-16:36 Yueng Lenn 教授 Bangor University Has springy-ness come to the North Atlantic? 特邀报告
16:36-16:54 王召民 研究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南极近海关键动力过程及全球效应 特邀报告
16:55-17:10 肖福安 副教授 广州大学 Increased Frequency but Decreased Intensity of Marine Heatwaves around Coral Reef Region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口头报告
17:10-17:25 Wijesundara Appuhamilage Anusha Priyanthi Wijesundara Ms. Ocean University of Sri Lanka Investigating Turbulence and Mixing Dynamics in the Oluvil Submarine Canyon, Sri Lanka 口头报告
17:25-17:40 韩雪 讲师 山东工商学院 ENSO与太平洋内部副热带-热带经向翻转环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Interdecadal chang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Pacific interior subtropical-tropical cells 口头报告
17:40-17:55 郭昕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印太海洋中尺度活动的反向趋势及其物理机制 口头报告
18:00-19:30

晚餐

 

专题5:海岸带沉积动力过程与环境演变(召集人:叶雷平,熊海仙,邓俊杰,刘欢)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05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3-2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王爱军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热带河口及周边海域沉积物输运的季节变化与归宿 特邀报告 叶雷平
09:20-09:40 武国相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复杂滨海湿地水动力和生态-地貌耦合模型 特邀报告
09:40-09:55 吴晓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台风对渤海冷池季节性演化的催化效应 口头报告 刘欢
09:55-10:10 袁瑞 副教授 上海海事大学 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影响下的潮滩演变过程-以上海临港为例 口头报告
10:10-10:25 高伟伦 副教授 广东工业大学 河漫滩连接河道对河网动力地貌演变的影响研究 口头报告
10:25-10:40

茶歇

10:40-11:00 徐元 副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 A unified velocity law in boundary layer of vegetated flows 特邀报告 邓俊杰
11:00-11:20 陈欣迪 副教授 河海大学 When biofilms destabilize the sedimentary bed 特邀报告
11:20-11:35 朱琴 副研究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红树林生物动力地貌对有机碳埋藏的动态影响机制 口头报告 熊海仙
11:35-11:50 王峰 讲师 汕头大学 早中全新世冲绳海槽氧化还原转变事件的磁学证据及其与黑潮演化的联系 口头报告
11:50-12:05 林霖旋 汕头大学 南海北部海岸沙丘磁性特征变化机制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口头报告
12:05-13:30

午餐

 

专题6:人工智能海洋预报和重建技术(召集人:宋贵霆,齐继峰,卢文芳)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6: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28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成里京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IAP全球海洋温度大集合数据构建和应用 特邀报告 卢文芳
09:20-09:40 高乐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Global ocean front detection and analysis based on an adap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thod 特邀报告
09:40-10:00 王久珂 教授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基于海洋卫星遥感驱动的端到端人工智能海洋环境预测方法研究 口头报告
10:00-10:20 张荣望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全球海表风场数据重构及应用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朱聿超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减小气候预估不确定性 特邀报告 齐继峰
11:00-11:20 朱学明 研究员 南方海洋实验室 南海海洋环境要素的智能预报 口头报告
11:20-11:40 鲍森亮 助理研究员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FAHMamba: A Frequency-Aware Hybrid State-Space Model for Subseasonal Forecasting of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Using Satellite Data 口头报告
11:40-12:00 金亦帅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集合动力模式-深度学习ENSO预报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午休

14:20-14:40 戴志翔 工程师 英伟达 NVIDIA Earth-2 开启气象和海洋模拟新纪元 口头报告 宋贵霆
14:40-15:00 周路 博士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正交CNOP的AI集合预报方法及其对极端ENSO预测的改进 口头报告
15:00-15:20 马子起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基于卫星遥感观测与人工智能的南极海冰厚度重建 口头报告
15:20-15:40 赵晨尧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先进的可解释集成学习揭示了水文和水质参数对河口溶解氧的影响机制 口头报告
15:40-16:00 李程好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基于LightGBM模型的珠江口咸潮入侵短中期逐时预测研究 口头报告
16:00-16:10

茶歇

17:30-19:30

晚餐

 

专题7:深水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召集人:苏明;解习农;范代读;徐景平)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7: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22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卢银 教授 同济大学 IODP岩心揭示南海消亡海山80万年以来的滑坡历史 特邀报告 解习农
09:20-09:40 盖聪聪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volution of southern hemisphere westerly asymmetry since the early Miocene 特邀报告
09:40-10:00 田冬梅 讲师 浙江海洋大学 重力流-底流耦合机制的数值模拟及沉积响应研究 特邀报告
10:00-10:20 陈新阳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地中海溢出流自晚更新世以来沿其北上路径过程中的深度运移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胡邦琦 研究员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上新世以来北太平洋深海环流-气候变化耦合机制初析 特邀报告 徐景平
11:00-11:20 田壮才 副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 南海内波沉积动力过程研究 特邀报告
11:20-11:40 胡丽沙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法示踪沉积盆地物源的利弊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东亚边缘海为例 特邀报告
11:40-12:00 黄超 副教授 广东海洋大学 末次冰消期以来气候变化和黑潮入侵主导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源汇过程 口头报告
12:00-12:20 刘猛 博士后 大连海事大学 Near-bottom sediment dynamics in the Swatch of No Ground (SoNG) Canyon in the Bay of Bengal, northern Indian Ocean 口头报告
12:30-14:00

午餐、午休

14:20-14:40 张如伟 正高级工程师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南海深水资源地球物理勘查进展及重点勘探方向 特邀报告 苏明
14:40-15:00 黄鑫 教授 广东海洋大学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ary Core in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Response to hydrothermal activity and cold seep 口头报告
15:00-15:20 白辰阳 副教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细粒型水合物储层沉积物属性对水合物富集的控制作用 特邀报告
15:20-15:40 王瑞 副教授 广西大学 西沙群岛珊瑚礁的发育演化历史及其古环境记录——以琛科2井为例 特邀报告
15:40-16:00 茶歇
16:00-16:20 曹瀚升 教授 广东海洋大学 埃迪卡拉纪古海洋氮循环新认识:基于相态特异性氮同位素数据的启示 口头报告 范代读
16:20-16:40 李猛 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峡谷底形影响下塑料颗粒的浊流沉积响应 口头报告
16:40-17:00 庄新瑜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光谱分析揭示东地中海深海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与组成的氧化还原驱动变化 口头报告
17:00-19:30

晚餐

 

专题8:大洋/海盆深部结构、物质循环及资源环境效应(召集人:张国良,丁巍伟,刘传周,孙珍,张鑫,夏少红,黄小龙,赵亮)

会议时间 10月17日09:00-17: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3-1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杨宏峰 教 授 香港中文大学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ernmost Mariana subduction zone: Impact from the subduction of an oceanic plateau 特邀报告 张国良
09:20-09:40 徐敏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西南次海盆地震结构探测 特邀报告
09:40-10:00 胡清扬 研究员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 地幔深部关键含水相及其物理性质 特邀报告
10:00-10:20 邓义楠 研究员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东南太平洋深海稀土循环与富集机制 特邀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夏少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冷泉区OBS探测与地质结构研究 特邀报告 李春峰
11:00-11:20 廖杰 教授 中山大学 马尼拉-菲律宾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和相互作用 特邀报告
11:20-11:40 张运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高精度U-Pb定年与数据融合:智能预测深海稀土三维分布 特邀报告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午休

14:00-14:20 赵明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花东海盆未来大洋钻探与全球构造意义 特邀报告 夏少红
14:20-14:40 李春峰 教授 浙江大学 南海未来莫霍面钻探科学目标与选址分析 特邀报告
14:40-15:00 张锦昌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全球三大洋底高原构造与形成演化 特邀报告
15:00-15:20 吴涛 研究员 浙江大学 Origin of the V-shaped ridges south of Iceland:Insights from olivine geochemistry and pyMelt modeling 特邀报告
15:20-15:40

茶歇

15:40-16:00 谢辉 副教授 广东海洋大学 南海北部陆缘东西段沉降差异及其动力学机制 口头报告 张运迎
16:00-16:20 黄强太 教授 中山大学 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地幔不均一性成因探讨 口头报告
16:20-16:40 万志峰 教授 中山大学 南海北部NW向断裂发育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口头报告
16:40-17:00 陈双双 副教授 中山大学 日本海火山岩高精原位微区分析揭示岩浆演化过程 口头报告
17:30-19:30

晚餐

 

专题9:国际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 中国青年工作组会议(召集人:谭羽俊)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6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张艳 教授 复旦大学 全球海洋DMS排放及其气候效应评估 特邀报告 谭羽俊
09:20-09:40 王玉珏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排放和陆源传输调控的近海大气有机气溶胶生成和光学效应 特邀报告
09:40-10:00 Fiona Keng Seh Lin 研究员 Universiti Malaya Algal Halocarbons in the Tropics: From Emission Drivers to Climate Balance 特邀报告 杨颖
10:00-10:20 周林滨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铁铝假说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特邀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高蒙 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气溶胶与海洋过程相互作用 特邀报告 蒋昊余
11:00-11:20 张潮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Flexible polyphosphate allocation supports phytoplankton survival and growth in the nutrient-depleted layer of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特邀报告
11:20-11:40 李朴 副教授 中山大学 中国南海北部区域二甲基硫(DMS)海气通量计算及其对大气硫循环贡献的分析 特邀报告 张潮
11:40-12:00 董原旭 洪堡学者博士后 GEOMAR/Heidelberg University 近岸海气CO2交换的物理机制 特邀报告
12:00-13:30

午餐

 

专题10: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变异机制 (召集人:赵辉,李博,肖武鹏,吴梅林)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1:55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26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15 杜萍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长江口及象山港的浮游动物长期演变 特邀报告

赵辉

李博

肖武鹏

吴梅林

09:15-09:30 陈田田 副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寄生甲藻-阿米巴藻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 特邀报告
09:30-09:45 吴梅林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内波影响下东沙群岛叶绿素南北不对称 口头报告
09:45-10:00 潘伟杰 广东海洋大学 东沙群岛内波破碎导致叶绿素和颗粒有机碳的时空变异 口头报告
10:00-10:15 郭绍敬 中山大学 Notable Chla variability response to successive Typhoons in and near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口头报告
10:15-10:30

茶歇

10:30-10:40 肖武鹏 副教授 厦门大学 九龙江藻华短期时序预测 特邀报告
10:40-10:55 白鹏 副教授 浙江海洋大学 An Offshore Algae Bloom Event Triggered by the Detachment of Low Salinity Water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Plume 特邀报告
10:55-11:10 Okeowo Felix Oluranti Mr.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opical Oceanography,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ergence of Summer Chlorophyll-a Bloom in the Sumatra-Java Upwelling Region under Early 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 口头报告
11:10-11:25 饶娆 浙江海洋大学 西北太平洋初始海洋背景场与热带气旋特征对海表降温的协同作用 口头报告
11:25-11:40 俞小鹏 讲师 广西大学 广东近岸造礁珊瑚对高温和低盐胁迫的适应性研究 口头报告
11:40-11:55 胡珂瑜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Response of sea-surface partial pressure of CO2 to ENSO events over the west of Taiwan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专题11:深海典型生态系统与生命过程(召集人:周亚东,谢伟)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D818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王敏晓 教授 中科院海洋所 深海冷泉界面,认知特殊生命过程的天然实验场 特邀报告 谢伟
09:20-09:40 王磊 教授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深海典型生境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海洋生物碳泵驱动的营养供给 特邀报告
09:40-10:00 马骏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海洋研究所 深海典型生境探秘-西太平洋最小含氧带(OMZ)和海山 口头报告
10:00-10:20 曲立平 博士后 中山大学 海山地形对沉积物微生物的垂直分布与代谢特征的影响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孙进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深海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演化、潮汐节律适应与共生机制创新 特邀报告
11:00-11:20 周之超 教授 深圳大学 深海热液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与智能计算微生物学 特邀报告
11:20-11:40 魏文雅 中山大学 南海宪北海山浮游氨氧化古菌的分布及生态功能研究 口头报告
11:40-12:00 谢伟 教授 中山大学 南海鲸落生态系统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专题12:近海生态模型:预测、评估与可持续决策(召集人:汪斌,余柳倩,张恒,肖灿博 )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7: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3-1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郭铭先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Fine-scale ocean dynamics modulate seasonal carbon export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特邀报告 张恒
09:20-09:40 廖恩惠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A high-resolution physical-biogeochemical model for marine resource applications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MOM6-COBALT-IND12 v1.0) 口头报告
09:40-10:00 康欣奕 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河流营养盐对半封闭内海浮游植物的影响 Impact of Riverine Nutrients on Phytoplankton Dynamics in a Semi-Enclosed Inland Sea 口头报告
10:00-10:20 韩汇宇 上海交通大学 苏北浅滩冷斑的非对称生命周期与生态指示能力 Asymmetric Life Cycle of Cold Patches near the Subei Shoal and Their Ecological Indicator Potential 口头报告
10:20-10:40

茶歇

10:40-11:00 梁生康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渤海富营养化陆海协同防治技术方法及应用 口头报告 余柳倩
11:00-11:20 李少斌 副教授 厦门大学 海湾生态系统营养盐优化管理系统模型初探 口头报告
11:20-11:40 张思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陆源有机质输入对富营养化河口CO2通量的主导作用强于营养盐效应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午休

14:20-14:40 张文霞 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Dissolved oxygen depletion in Chinese coastal waters 特邀报告 汪斌
14:40-15:00 朱卓毅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近海缺氧的发生机制及溶解氧最小值初探 特邀报告
15:00-15:20 胡嘉镗 教授 中山大学 珠江口夏季底层低氧区扩张的驱动机制研究 特邀报告
15:20-15:40 张恒 副教授 中山大学 珠江三角洲河网季节性低氧/缺氧及其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口头报告
15:40-16:00

茶歇

16:00-16:20 余柳倩 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Sediment legacy effects amplify nutrient-driven coastal hypoxia: a coupled benthic-pelagic modeling study 口头报告 肖灿博
16:20-16:40 肖灿博 助理教授 中山大学 人工下降流增强近岸层结水体通风的机理研究 口头报告
16:40-17:00 刘周啸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Isolating the impacts of stratification and eutrophication 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coastal oxygen depletion 口头报告
17:30-19:30

晚餐

 

专题13:海洋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召集人:牛明杨,谢伟)

会议时间 10月19日14:20-17:5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0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14:20-14:40 徐杰 教授 澳门大学 细菌群落多样性对惰性有机质降解的影响 特邀报告

牛明杨

谢伟

14:40-15:00 庄光超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甲烷的产生代谢及释放机制 特邀报告
15:00-15:20 王慧 教授 汕头大学 海洋微生物驱动复杂藻源有机碳的转化及其生态学意义 特邀报告
15:20-15:40 杨玉春 副教授 中山大学 厌氧氨氧化菌的生态变迁与地球早期氧气迟滞及海洋复杂生命起源的联系 口头报告
15:40-16:00

茶歇

16:00-16:20 刘吉文 教授 中国海洋大学 深渊漏斗地貌驱动的活跃微生物有机质降解 特邀报告
16:20-16:40 周进 副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群体感应信号介导的菌群功能对珊瑚白化的调节作用 特邀报告
16:40-17:00 邓龙辉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海水-沉积物界面扰动过程与微生物响应 特邀报告
17:00-17:20 张新旭 副教授 深圳大学  新英格兰大陆架深部生物圈中活跃的微生物群落 特邀报告
17:20-17:35 李官哲 中山大学 暖化对红树林湿地活跃与休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口头报告
17:35-17:50 胡泽宇 中山大学 基于三重宏条纹码法探究风电场对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口头报告
17:30-19:30

晚餐

 

专题14:河流-河口-海洋碳源汇过程、机制及增汇途径(召集人:翟惟东,谢伟,李朋辉)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2:0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8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15 蔡阮鸿 博士后 香港科技大学 分子极性:海洋溶解有机质(DOM)生物可利用性的关键调控因子 特邀报告 翟惟东
09:15-09:30 孙国栋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河口羽流对溶解有机物分子特征及生物地球化学归趋的调控机制——以珠江口为例 口头报告
09:30-09:45 尹航 助理教授 澳门大学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Seawater Carbonate Chemistry at a Mesophotic Tropical Coral Reef Site: Synergistic Effects of Biogeochemical and Hydrodynamic Processes 口头报告
09:45-10:00 李亚丽 副研究员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Exploring the cleaning effect of a typhoon o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upper-ocean 口头报告
10:00-10:15 李朋辉 副教授 中山大学 基于高分辨质谱的海洋溶解有机质分子组成及其活性调控机制研究 口头报告
10:15-10:30

茶歇

10:30-10:45 甘淑钗 副研究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 温度对海洋次表层沉积物碳汇的影响及其机制 特邀报告 李朋辉
10:45-11:00 于兆杰 研究员 中科院海洋所 晚新生代东南亚岛弧隆升—风化及碳循环效应 特邀报告
11:00-11:15 李芯芯 研究员 南方科技大学 砍伐显著降低北部湾红树林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 口头报告
11:15-11:30 李佳欣 中山大学 滨海红树林湿地潮位梯度下土壤碳库稳定性及碳激发效应差异 口头报告
11:30-11:45 赵美琪 中山大学生态学院 PFOS与PFBS对深圳湾河口红树林与灌木丛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 口头报告
11:45-12:00 汪思成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基于沉积地球化学方法重建全新世尼罗河物质向地中海输运情况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专题15:海洋负排放理论、模拟与评估(召集人:肖灿博,朱学明,修鹏)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5:4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14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刘纪化 教授 山东大学 海水碱化负排放及其微生物环境效应研究 特邀报告 肖灿博
09:20-09:40 潘依雯 教授 浙江大学 海洋碱度增强耦合矿物碳酸化(OAE-MC)技术:协同增效的碳移除新路径 特邀报告
09:40-09:55 汪斌 助理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Maximizing the Detectability of Ocean Alkalinity Enhancement (OAE) While Minimizing Its Exposure Risks: Insights From a Numerical Study 口头报告
09:55-10:10 张连宝 山东大学 不同海水生态系统对橄榄石溶解响应差异 口头报告
10:00-10:25 刘好真 中山大学 污水电解处理与碱化增汇技术研究 口头报告
10:25-10:40

茶歇

10:40-11:00 杨宇峰 教授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大型海藻碳汇理论及其增汇减排技术应用潜力 特邀报告 肖灿博
11:00-11:15 于金珍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贝藻养殖海域颗粒有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侧向输运通量  口头报告
11:15-11:30 余柳倩 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养蚝治“富”:协同减排应对气候加剧的近海缺氧 口头报告
11:30-11:45 岳露露 浙江大学 人工上升流驱动大藻碳汇的规模化潜力评估 口头报告
12:00-13:30

午餐

13:30-14:00

午休

14:20-14:40 冯洋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Recent Changes in Global Ocean N2O flux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Ocean Climate Variability: A Modeling Study 特邀报告 朱学明
14:40-14:55 廖恩惠 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 Unprecedented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Indian Ocean during 2016-2017 口头报告
14:55-15:10 季轩梁 副研究员 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越南东南沿岸夏季海表pCO2的季节内振荡特征与驱动机制 口头报告
15:10-15:25 马建华 中山大学 海洋碳封存的物联网在线监测研究 口头报告
15:25-15:40 韦一 浙江大学 Intermittent intrusions of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in Hangzhou Bay modulated by intraseasonal winds and tropical cyclones 口头报告
15:40-16:00

茶歇

17:30-19:30

晚餐

 

专题16:东南亚边缘海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SIMSEA)(召集人:胡湛,杨虎)

会议时间:10月17-18日
会议地点:海琴4号楼B214会议室

SIMSEA Meta-Network Meeting

 

 

 

 

 

Venue and Date: Sun Yat-sen University, Zhuhai, China, 17-18 October 2025

Main Them: Developing a Meta-Network (Network of Networks) for enhancing the progress of SDGs in marginal seas and coastal areas 

         
Program:        

Day/Time (CST)

Activity / Topic

Lead / Presenter(s)

Moderator / MC

   

 

 

 

Day 1 (Oct 17) Opening Remarks Prof. Dongxiao Wang 

Dr. Zhan Hu (General Emcee)

08:30-08:40

(Dean,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SYSU)

08:40-08:55

Introduction of Participants All participants

08:55-09:00

Group Photo

09:00-09:25

Introduction to SIMSEA* & FE Meta-Network Project* Dr. Kazuo Nadaoka, Dr. Xiaoyu Fang  

 

Progress & Plans of Working Groups  

MCs: 
Dr. Kazuo Nadaoka 
& Dr. Xiaoyu Fang

 

09:25-09:40 WG1 – Meta-Network questionnaire survey report  Ms. Kristina Ticman

 

09:40-09:55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survey report 

Dr. Kazuo Nadaoka, Dr. Xiaoyu Fang

 

09:55-10:15

Break

 

10:15-10:35 WG2 to 5 – Country Updates (WG2: Core-and-Network Systems, WG3: Multi-Scale Remote Sensing, WG4: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WG5: Data Integration & Sharing Systems) Ms. Margaux Cruz (PH),

 

10:35-10:55 Dr. Luky Adrianto (ID),

 

10:55-11:15 Dr. Chee Su Yin (MY), 

 

11:15-11:35 Dr. Thamasak Yeemin (TH), 

 

11:35-11:55 Dr. Vo Si Tuan (VN)

 

11:55-12:15

PEMSEA networks and data Integration, 
possible linkages with FE Meta-Network

Dr. Yonvitner

 

12:15-13:30

Lunch

 

13:30-13:50 WG6 – Youth Engagement Dr. Yushi Morioka

 

13:50-14:10 WG7 –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proposed work plan; with possible PEMSEA inputs) Dr. Xiaoyu Fang 

 

14:10-14:30 WG8 – Fundraising Dr. Kazuo Nadaoka

14:30-15:00

Institu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a with CNS-China Dr. Hu Yang (lead), Dr. Wang, Dr. Zhan Hu, Dr. Xiaoyu Fang SYSU to moderate

15:00-15:30

Break

15:30-16:30

Strategy for Establishing FE Meta-Network Based on Multi-Scale SES Monitoring Networks Development** and Others Dr. Kazuo Nadaoka (lead), Dr. Xiaoyu Fang (inputs)  

16:30-16:50

Fundraising and Possible Linkages with Asia Sceince Mission for Sustainability (ASM)*** Dr. Kazuo Nadaoka  

16:50-17:00

Closing Remarks (Day 1) Dr. Kazuo Nadaoka  
         
Day 2 (Oct 18) Joint Session: 3rd Annual Conference of Marine System Science (SYSU) All SIMSEA participants SYSU hosts

08:30-10:00

10:00-10:30

Break

10:30–12:00

SIMSEA Wrap-up Forum Open floor to members and local/international guests and WG leaders Co-led by Dr. Xiaoyu Fang & Dr. Kazuo Nadaoka; 
Synthesis & Closing Dr. Xiaoyu Fang & Dr. Nadaoka  

12:00-13:00

Lunch

13:00-16:00

Scientific Presentations****
(15min:presentation, 5 min: Q&A)
Dr. Kazuo Nadaoka MCs: 
Dr. Hu Yang & Dr. Zhan Hu
Dr. Thamasak Yeemin
Dr. Luky Adrianto
Dr. Vo Si Tuan
Ms. Margaux Angelica A. Cruz
Ms. Kristina Di V. Ticman
Dr. Chee Su Yin
Dr. Yonvitner
Dr. Hu Yang
16:00 onwards Optional City Tour (time permitting) Hosted by SYSU  
         

(Note *) 

SIMSEA Websit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simsea-initiative/home
FE Meta-Network Initiative website: https://sites.google.com/view/fe-metanetwork/home

(Note **)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s on multi-scale (local to regional) socio-ecological systems integrating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are needed for providing useful information to policy makers and others. This theme links to WG7 (science-policy interface) and fundraising goals, aligning with ASM’s mission.

(Note ***)

ASM Website: https://asia.futureearth.org/home/asia-science-mission-for-sustainability/. FE Meta-Network Initiative would closely link with ASM. The activities of WG2 to 5 may all contribute to and link with the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in ASM.

(Note ****)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list is provided in the Appendix.

 

专题17: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技术(召集人:吕天一)

会议时间 10月19日09:00-11:20
会议地点 海琴4号楼B209会议室
时间 报告人 职称 单位 报告题目 报告类型 主持人
09:00-09:20 刘智勇 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 海洋工程结构环境腐蚀断裂在线评测与评估方法 特邀报告 王佳琪
09:20-09:40 孟国哲 教授 中山大学 装备涂层在深海环境中的失效机制及防护策略研究 特邀报告
09:40-10:00 吕天一 高级工程师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热带海洋环境下盐雾-辐照-湿度协同作用机制与综合加速试验方法研究 特邀报告
10:00-10:20

茶歇

10:20-10:40 王佳琪 副教授 中山大学 多海洋环境要素室内模拟器:进展与展望 特邀报告 吕天一
10:40-11:00 吴帅 高级工程师 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 海洋大气环境效应多因素耦合试验评价技术 特邀报告
11:00-11:20 王希林 教授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温湿环境电气设备微生物生长模拟与电气性能研究 特邀报告
12:00-13:30

午餐

四、墙报

编号 姓名 单位 报告题目
1 林子雅 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 Seasonal and Multi-Year Dynamics of ΔpCO2 between Surface Water and Atmosphere of a Typical Short residence-time Estuary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Predictions
2 段美娜 广东海洋大学 揭示赤潮异弯藻的动态光合策略:一种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方法应对光和磷胁迫
3 孙若涵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营养盐输入与河流径流对半封闭海域浮游植物动态的影响
4 李广博 香港科技大学 Resilient Sedimentary Nitrous Oxide Consuming Ability under Anthropogenic Perturbations
5 颜宁欣 厦门大学 三角褐指藻中(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β-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初探
6 陈政 厦门大学 基于中尺度实验探究海洋酸化、暖化和富营养化对塑料圈的影响
7 李长林 浙江海洋大学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rochlorococcus Abundance in Global Oligotrophic Oceans
8 王长杰 中山大学 Influence of oceanic mesoscale eddies on the deep chlorophyll maxima
9 孙国栋 中山大学 铵盐诱导激发效应破坏了深海难降解溶解有机质的稳定性
10 曾子珈 中山大学 Differences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acteria,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mong Different Water Masses in the Yangtze Estuary
11 庄新瑜 中山大学 光谱分析揭示东地中海深海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与组成的氧化还原驱动变化
12 杨思瀚 中山大学 全球大型海藻光合生产力及碳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策略
13 秦箭煌 河海大学 Mean biases dominate CMIP6 model deficiencies in simulating heavy rainfall during monsoo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14 赵莹莹 崂山实验室 The Role of Tropical Atlantic in ENSO Predictability Barrier
15 彭映瑜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Reflections of tropical cyclone-generated near-inertial internal waves within an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southern Bay of Bengal
16 王欣然 上海交通大学 Greater Limitation on Intensity Development of Strong Tropical Cyclone from Subsurface Ocean
17 杜博文 华东师范大学 基于海气耦合系统解析海洋在台风事件中的作用
18 韩奕萱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院 Local Winds Induce the Upper-Layer Kuroshio Intrusion Northeast of the Taiwan Island
19 曹志欣 中山大学 基于三维声呐测量的黏性沉积物侵蚀阈值与床形的小尺度空间变异性
20 谢博闻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Deep Learning-Based Forecasting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Marine Heatwa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1 李程好 中山大学 基于LightGBM模型的珠江口咸潮入侵短中期逐时预测研究
22 赵博文 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 融合深度学习和动力模式提升对中国南海海洋热浪的中期预报
23 吴佳晋 广东海洋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晚中生代岩浆弧深部结构特征
24 何伟 汕头大学 辛普森数(Si)和非稳定性参数(Un)对恒定密度梯度下拉格朗日余流解析解的影响
25 马建华 中山大学 海洋碳封存的物联网在线监测研究
26 魏倩倩 中山大学 南海北部末次冰消期三维可视化Nereites遗迹组构及相关深海底栖环境条件演变研究
27 周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于正交CNOP的AI集合预报方法及其对极端ENSO预测的改进
28 顾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Meridional shifts of Brazil-Malvinas Confluence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29 杜振杨 中山大学 A high-resolution temperature–salinity dataset observed by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for the evolution of mesoscale eddies and associated submesoscale process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30 黄龙宇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s of long-lived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Sulu Sea basin revealed by numerical modelling